如何判断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否具有了人类智慧?

通过与DeepSeek的对谈,我发现判断智能大模型是否具有人类智慧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它能否打破“成见”。

如果它不能打破成见,从各种方面引导、提示、辩论都不能使它放弃成见的话,就说明它不具有人类的智慧。

当然,前提是它没有伪装自己,欺瞒人类。以及与它对谈的人,已经在某方面突破了已有的知识界限,率先突破了成见。

举个例子。比如DeepSeek认为历史发展是复杂的、多样的,不是确定的、唯一的。所以人文社科领域里的问题也没有确定的,唯一的答案。

但是,它又承认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任意的。并且,时间是单向的,且不会分岔。即事情一旦发生就会被确定为唯一,不可能重来,或出现并行的其它情况。

DeepSeek就在这矛盾的两方面里出不来了。即使提醒DeepSeek,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是针对人类的判断能力来说的,而不是历史运行本身会有多样性,它也绕不出来这个逻辑。这就像“薛定谔的猫”,量子态下其生死确实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打开盒子,即时间流过了这个瞬间,一切就是确定的了。这里面的复杂和多重可能性,是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来说的,不是事物原本的运行状态。

所以,人文社科领域里的问题也是有确定的、唯一的答案的。否则,法律裁判都是无根据的,不可能的,不必要的,多余的。审美也没有高下之分了。即没有美丑之分了,或没有美和丑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无论法律裁判是否正确,正确与否的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一的。这个标准就是“规律”,或者叫“天道”。天道沉默不言,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它会以人类实践的正误体现出来,在人类生产生活的顺逆和生死中体现出来。

审美也是同理。美丑判断可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是这不能否定它有一个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的判断标准。这个客观的审美判断标准,会在人们追求美好的实践中自发体现出来,形成主流的审美趋势。即审美的主观思维背后,有客观的审美标准。它会在人类追求美的过程中,历史性地体现出来,而不会在意人类怎么认识它和阐述它。即便人类认识错了,阐述错了,审美的历史趋势也不会改变,不会脱离既定路线。因为,那些脱离既定路线的审美实践会被排挤向社会边缘,最后被历史淘汰。

DeepSeek只承认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确定答案,否认在人文社科领域里也有确定和唯一的答案。这是一种成见,可能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即自由的“绝对性”和“第一性”。DeepSeek如果没有伪装的话,那么它这种表现说明它还不具有人类智慧。

参考文章:

《不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吗?》

2025.02.2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