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集采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对比工作

【本文由“天涯老唐”推荐,来自《原研药不可能在“集采”中报低价,价格低廉的仿制药,能够保证药品质量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医药集采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对比工作。参加这些工作的人都必须要有医药职业资质或相关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非常熟悉熟知医药行业。

对于用药大户的医院来讲,各个医院的常用药的品种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药品的生产厂家也是有数可查的,药效好坏,药品的副作用等临床数据,以及药价和供货情况,也是透明公开的,这些方面不可能存在误区或观察不到的死角。

另外,在医药集采时,原研药、原创药与常用药、化学药、生物药、仿制药等等根本就不会归类在同一个集采组别里面,考察和考核的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

还有,医药集采不是一锤子买卖。对于患者的用药感受,医院的反馈和制药厂家的供货能力等等,医药集采和药监部门都是非常关注的,都有大数据的监控。一旦出现异常,马上会采取措施。

总之,组织医药集采在制度和程序设计上,招标的也不是一个人能拍板说了算,参加集采投标药厂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给出报价,都是行业里的,要想玩暗箱操作,搞邪门歪道,弄不正之风,很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