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说来,中印体育水平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借中印之间体育的差距,说明一些问题。其实这种差异的形成这道理没那么复杂,一般体育都是两个位面,一个位面就是举国体制,这需要国家花不少钱当成事业去做,初始基本是纯投入。这样对于一个弱国来说,有无必要值不值得,那就见仁见智了。从新中国体育发展史来说,明显是值得的:
一来体育起到了凝聚和鼓舞国民精神的作用,尤其对青少年,这比一般的思想教育有用的多。
二来是在国民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水到渠成带动出了体育产业,虽然这套体系的运转多数是花钱的,但因其而成的体育产业不光够大够赚钱,而且有相当规模的就业容量和健康价值等社会效益的复利,可谓有大功德;长远算总账,是相当好的投资。
第三是选拔制度公平,其实很多人在庆祝奥运代表团成绩时,忽视了中国奖牌另一种性质的“含金量”,那就是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多数是普通家庭背景进入这套体制成为职业运动员甚至是体育明星的。这很值得一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项目,培养一个运动员需要投入的钱和要冒的收入风险是难以想像的,光有钱还不够,很多项目还的需要社会有相应的资源,比如高水平的职业教练,还有相应的体育设施。比如网传郑钦文爸爸说投入了2000多万,这是一般家庭自己能搞的起的吗?所以,如果国家不干预,多数竞技体育项目天生就是不公平的,是天生的“精英活动”。这么说,我们就知道中国体育代表团里那些普通家庭的职业运动员,他们能走上这条路靠的就是我们有体制,投入算国家的,还有工资可以拿。
08奥运前后,一些诟病中国举国体制的声音一时甚嚣尘上,观点的依据往往具有一种朴素的幼稚,就是成绩是国家花钱培养出来的,不是个人,言下之意这是用钱买来的,颇为不屑,这类人今天恐怕也不少。这些人的幼稚就是幼稚在看不到世界体育的一个残酷真相,那就是只有发达国家一部分普通人,能依赖国家的高设施普及水平,在一部分项目上通过一些体育体系走上职业道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普通人,除个别项目,参与竞技体育的可能微乎其微。没有国家保障,竞技体育就是人类财富金字塔上那一点小尖尖的家庭才玩的起,也只有他们能承受的起玩不出来的代价,练不出来,也不影响体面的生活——这是体育最残酷的不公平。
回过头来说中印之间在体育上的差距。从国家体制角度,印度没有搞,对错不说,他们做了选择,这条路就断了,就不可能有与其国家体量相当的成绩表现。值得关注的是“精英体育”这个位面,印度不缺有钱人,很有钱的那种有钱人,完全有能力走职业运动员道路,并且豪无后顾之忧。他们也基本可以无碍的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训练资源。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的“精英”在体育上如此不行?是特别有钱的人不够多到,提高体育获奖的概率?还是因为他们普遍不喜欢体育?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才是印度体育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