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分配影响经济

从白酒的消费税看

白酒,在国内是要征收消费税的,有几个品类都需要缴纳。但是直接的征税对象是白酒的生产企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厂家把酒卖给自己的销售公司,以此规避消费税的情况。后来,消费税的征收办法规定了: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高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70%(含70%)以上的,税务机关暂不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如果你想避税,压低出厂价,就会有一个最低价。

消费税是从源头生产厂商征收,但是以前是全部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其实拿不到这笔钱。地方政府的税收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这就导致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鼓励生产,扩建产能,向外扩张,但是没有人关心,这些白酒怎么消费掉?高端白酒还好,低端白酒,基本就是在卷。

电商的快速发展破坏了税收的属地原则

消费税这个事儿,其实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你买了一双鞋子,当然这个是不需要消费税的。但是过去和现在,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厂家把鞋子生产出来了,在生产地缴纳增值税。流通环节需要线下的各种资源配套,比如物流,比如商业地产,比如销售人员(他们一般在当地缴纳个人所得税,还要消费等),对消费地的地方zf来说,这也算是一件不算差的事儿。而且往往终端零售价,是要远高于出厂价的。出厂价50元的鞋子,零售价可能是200元。生产地政府的增值税并不是非常大,但是消费地的征税空间大于生产地。这样税收的地理空间和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是重叠的。

但是现在出现了重大变化。电商的大规模出现,导致了很多地区的税收流失。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所有人买鞋子,都是通过淘宝,买的都是鞋子生产效率最高的莆田。这样就导致,其它地方政府无法鼓励居民消费鞋子,居民消费鞋子(通过电商),对莆田是利好,但是对地方政府半毛钱的好处都没有,一分钱税都收不到,而且买了鞋子,就没办法买房子了.....

增值税:影响了要素的配置

增值税的好处不用说,否则不会成为20世纪税收领域最重要的发明了。作为咱们的第一大税种,的确是非常重要。征税是进销项发票的差额。这部分差额包括了:企业的利润,政府的税收,居民的收入。这么说可能不是很严谨,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增值税是不包含在收入里的。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增值额到底被谁分走了!

细节就出在这里,你会发现,这里面出现了很大的逻辑漏洞。

政府为了增值税,那么对经济规模的要求就会很大,甚至他们不考虑行业层面的供需,也不考虑产业层面的分工。明明产能过剩,还是会招商引资,扩大生产,企业纳税反正有没有利润都要缴纳增值税的。不考虑产业分工,比如光伏,有人要做垂直一体化,地方zf肯定是欢迎的啊。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企业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扩张是被鼓励的。地方zf能提供的是相对优惠的土地(中国的工业用地相比于住宅算是便宜的了,但是在全球来看,工业用地不算便宜,但是基础设施好)和信贷资源。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加足了杠杆,分公司成立,很可能土地,资金都有了,弄不好有时候厂房都是代建的,税收还有三免三减半,这背后都是地方冲着增值税和GDP去的。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亏了,亏损不大,赚了那就赚大了,更何况这其中涉及关联交易的问题呢。

公司是看利润,但是更看现金流,看信贷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规模和贷款是公司核心关注的重点。至于产能过剩?你问问通威和隆基,他们谁想过?我不相信两个老板看不到光伏产业的问题,他们肯定比谁都清楚,但是其决策的流程......隆基不是说要在西安建设100GW的产能吗,后来不了了之。

从这点来说,大家需要注意,这其中的宏观环境和股票投资机会

比如2021年狂飙的光伏和锂电池,那个市值规模和你对全球市场空间的估计,怎么都是对不上的,太贵了。但是企业仍然吹着牛逼往前冲.......你说老板不知道这个事儿,那是不可能的!老板又不傻,那么只能说明,他们的行为是被扭曲的市场信号支配了!最后行业遇到了严重的问题。那个时候的关键是:大放水,这是一个大背景,除了股价泡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消费受阻为了拉动GDP,地方zf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信贷资本发展新兴产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泡沫就产生了。

大家会说,你怎么没说人?其实这里人的工资就是被牺牲掉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目标也都是为了“钱”(现金流意义上的),那么只能苦一苦打工人了——打工人关于薪酬的一切努力,都会被压下去。日本有春斗,美国有工会......我们有仲裁。宏观上来看,居民部门的劳动收入所得占GDP的比重,在主要经济体中,不算最低的也差不多了吧

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价格理论:价格信号指导了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但是,现在的制度设计到了,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的行为受到不同的信号引导,发生了异化,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三套价格体系,当年我们也遇到过价格双轨制的问题。这才是背后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理顺各方行为的支配信号的一致性,那么就会存在很多广义的委托代理问题。

增值税:影响了社会分工。为了税收,垂直一体化被鼓励,最后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工,造成了要素市场的隔离和配置的低效。这还是要素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所在。

消费税如何影响经济

消费税,可能会改变地方zf行为在增值税下的扭曲。

消费税的分配,立竿见影的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谁说,辖区内谁收的消费税多,就分的多。要知道,增值税就是分50,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消费税也是呢?至于大家担心的收入问题,这根本就不是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这么来的。

生产企业可能会消失一部分,但是剩下的企业roic(资本回报率)可能会快速提升;另外就是:消费服务型企业就会蓬勃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就业岗位会从生产型企业转向消费服务业。

地方政府直接控制了土地和资本要素,但是如果做消费品的话,你会发现你面对的:能不能让消费者买单?这其中过了一道,如果想要GDP,那么必须有人口,有收入,有消费意愿,这期间的寻租空间小了太多,因为你只能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激励制度,这其中的主要要素投入,并不是土地和资本,而是人力和品牌。所以,大家也别说这个那个了,其实都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必然的结果。

现在的消费税征收范围有限,现在分配环节做动作,但是未来必然是:1.扩品类;2. 向后移。

扩品类不用说了,中国一年的社零规模是50万亿的体量,地产高峰期也不到20万亿,现在更是只有几万亿——如果用5-10年逐步扩征,最后的结果足以补上现在的地产缺口!这机会是唯一的机会——针对地产征税,可能会让人口迁移,或者很难。

房产税可能是变相征收——为了促进辖区内的消费和人口聚集,政府从当年的拉房价卖地,会变成大规模的供应,降低居住成本(算是“招人促消”的成本),通过房价降低,相当于一种隐性房产税——前面的人都趸交了,还是我说的那个问题,代际财富分配和税负的不公平问题。谁受益,谁缴税。

后移是一个技术问题,就是税收基准的问题,在出厂价征,还是零售端的价格,这个差距不算小,如果后移,直接增加了税收规模。

相比于大家担忧的税收增加,我个人觉得,首先不一定会增加,其次税收的公平性和对要素配置的效率提升,对中国经济的转型至关重要

首先可能会降低增值税,但是这个不是最关键的。

地方政府的卖地,本质上是将未来的税收,一口气收了,这导致了债务问题和资源的错配。但是消费行为想这么做很难,寅吃卯粮的情况会减少。

其次地方政府,不会大估摸介入要素的配置环节,生产侧的roic有望提升生,这才是制度长牛的关键,不信大家可以看看美国的指数,不是一直牛——在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大的国家之后很多年,道琼斯其实一直很差的,真正的牛市是3个阶段:1.二战之后,美国从生产到消费的结构性转变,这是对战争资源扭曲的修正;2.80s以后的经济转型,美国服务业和科技行业发展起来,消费是美国gdp的主要驱动力;3.次贷危机之后,史无前例的10年大宽松

这非常有背于大家的经验和常识:生产无长牛,消费是资本市场长牛的关键!当然了,生产水平不高的消费,会导致贫穷——因为没有资本积累,没有工业化,在低人均GDP的时候发展消费,就是自我阉割。

最后,消费税本质上是一种“人头税”,没有人何来消费呢?在生产受限的时候,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那么必然要对生产资料征税,否则就会那个啥,我说的是康熙时候的摊丁入亩,本质上就是人头税转资产税。

但是现在,全球的矛盾都是供应过剩,消费不足,这个时候,应该是不要继续引导要素向生产侧投入,而是应该向消费侧投入。

从生产转消费,难在人;从消费转生产,亦难在人。前者是分配的问题,后者是供应链和产业工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问题

美国想要在自由贸易下竞争,重回生产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美国现在的问题。依赖于内部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20-30年内,美国是无法重回制造大国的。这是特朗普一直追求的,但是也注定是看不到的.....

我们的问题是:只要能解决内部的分配问题和行为激励问题,虽然难度大,但是内部改革空间大。我个人的看法是:做好顶层激励制度设计,让地方政府想办法。(前几个月看了一个养牛的项目,结果今年牛肉价格大跌,其实我想说的是,地方政府最好不要介入生产过程,有一个说法叫:勤劳至贫——你们养牛吧,一头牛两万块呢,结果大家都养,谷贱伤农的典型,更何况进口政策飘忽不定呢

如果这样了,那么地方政府的行为,就会从对企业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维护!大家说的很多问题,可能都会大幅减轻.......

其实,地方政府并不是不鼓励消费,很显然,鼓励服务业消费,但是不鼓励实物商品消费。比如,哈尔滨,淄博,西安,鼓励外地游客来本地旅游,不鼓励商品消费。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一个是不可贸易品,一个是可贸易品。所以,大家都不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