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科技出海,会有哪些挑战?

500

6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了一则通知,原则同意微众银行在香港设立微众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5亿美元并持有微众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境外机构设立后,微众银行应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并表管理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微众科技有限公司的并表管理并及时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报送有关监管资料。同日,李南青和陈靖被分别核准担任微众科技董事长和总经理。

微众银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外表示,之所以设立科技子公司,主要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方针、把握全球数字化发展机遇。该公司将作为境外业务管理平台,以自主可控技术参与国际市场高水平竞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科技服务。

民营银行发展里程碑

据专业人士分析,民营银行在境外设立科技子公司非常困难,不仅申请相关牌照难度较大,还要与自己的金融主营业务进行隔离。因此,微众银行成为首家获批设立境外科技子公司的民营银行或许会成为民营银行发展历史的里程碑事件。

微众银行对科技业务保持了很高的投入。2023年财报显示,微众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始终保持在全行员工总数 50%以上,历年IT投入占营收比重亦超过9%。

微众银行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王立鹏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微众银行近十年来每年在科技上投入均接近营收的10%。微众银行的研发投入水平不仅远超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甚至达到了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标准。

与此同时,微众银行有不少科技项目出炉或被应用,在海外也有不错的表现。

2023年11月,微众银行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推广了自己的新一代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同月,微众银行推出了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据称未来预计将有力促进深港跨境数据的流通与融合,促进深港跨境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提升,助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2023年4月,微众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试点项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测试。

2023年12月,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向媒体介绍称,该行为一家印尼数字银行搭建其核心银行系统,帮助他们打造了全新的技术底座,让他们的普惠金融业务在一年内实现约500万客户增长。

但是科技出海也面临着挑战。正如马智涛所介绍:“中东部分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该地区某些国家车房买卖全部使用电子合同、有些国家民众若信贷逾期就无法出境(因为数据实现多部门共享),所以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更关注银行的底层技术创新能力,能否驱动数字银行更好地使用各类大数据工具提升风险管控、精准营销、场景金融合规性操作等能力。”

在东南亚某些国家地区,由于当地长尾客群庞大,但平均收益较低,导致当地银行发现传统技术方案成本偏高,急需新技术方案以降低IT成本。这些地区相当重视普惠金融数字化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引入可验证的数字金融级解决方案。

科技并不等于能解决所有问题

5月17日,微众银行申请的一项名为“问答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的专利公布。据介绍,该专利主要用于解决大模型推理过程中隐私泄露风险较高的问题。

虽然该专利关注的是大模型推理的隐私泄露风险,但是微众银行却常常由于“人为”引发泄露隐私的问题。此前,微众银行泄露个人信息、违规查询个人征信等负面信息被多家媒体曝光。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6月23日,一名消费者称自己收到了暴力催收短信。内容显示,该消费者欠款金额已超出免责期,相关人员介入取证调查,12点仍未处理,可能将委外本地机构至村委及街道办公司单位核实,如不想被家访专员造成名誉影响和家庭影响,中午12点在平台主动偿还可撤销家访。

5月5日,另一名消费者反映称,微众银行以多年前已经终止的借贷合同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查询个人征信至今,现正要求微众银行落实处理此事件。

讽刺的是,微众银行在2022年发布的《ESG丨个人信息保护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在个人信息安全领域,微众银行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通过前沿技术手段(如隐私计算)及新兴技术应用模式(如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等领域的创新探索,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隐私安全问题恐怕无法只依靠科技解决。(内容来源|海鹰财经)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