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要补贴电动车就可以,美国要补贴的可就多了

文 | 天书

昨天看到CSIS(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报告,报告中称从2009年到2023年,中国政府在EV领域的补贴投入达到2308亿美元(看到国内行业人士认为这个数据是高估的)。这份报告除了列举分析中国的补贴政策,也对欧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况表达了焦虑和批评。

联想到5月份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的100%关税和本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38.1%的临时性反补贴关税,以及最近广汽,博世等企业负责人的发言,这些言论和欧美政策形成了一波内外联动。而有趣的地方在于,CSIS这份报告某种程度上打了博世这些企业发言的脸。

500

博世中国负责人前几天说,国外是一个有秩序的竞争市场,我们不要打破这个秩序,而是通过技术,通过更好的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厂商到国外能够以技术为先导,认真造好车,而不是靠低价的成本把中国的“ 卷 ”带到国际上去。

500

说直白些,这些深刻感受到自己可能面临竞争失败的产业旧势力,在嘴上是十分不愿意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先本身就是因为技术优势的。而CSIC的报告则直接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在技术上领先,不能被视为模仿者和低端市场参与者。

报告还尖锐指出,西方政府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有两个,是否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可以在西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否承认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是全球脱碳事业的一部分。

显然,起码美国是完全否认这两点的。报告中也认为美国的100%关税不是基于对中国具体的补贴而制定的,而是以“需要多高的关税才能阻止中国车企出口到美国”为目的制定的。报告中担心两点,一是扩大301关税的使用会破坏美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是美欧日韩联盟需要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窗口不多了。

当然,该报告中对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的看法也一以贯之地凸显出西方的傲慢和双标。比如,认为中国的长期持久补贴政策并不是为了主导全球产业链的阴谋,而是因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低效,导致产业支持时间过长覆盖面过广。

这应该不是CSIC本身的认识问题,而是美国当下舆论氛围太极端。右翼反对补贴,觉得不市场,左翼支持补贴,但是反对大公司,所以这些智库报告还得小心翼翼的迎合舆论大环境。

中国的产业政策体系到底是低效还是高效,有识者自有判断。西方的傲慢之处并不是嘴硬,而是双标。

西方,尤其是美国搞不搞产业政策?自然是搞的,而且是大搞特搞。我们在之前文章《耶伦劝中国放弃产业政策,实在是数典忘祖》中就梳理过美国从建国之初汉密尔顿开始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基本国策到持续至今的半导体产业政策。

美国的产业政策时间长不长?《琼斯法案》持续百年,半导体产业政策已经半个多世纪。政府参与程度深不深?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可以说本质上是美国用“举国体制”搞起来的。手段凶不凶残?问问日本人就知道。

500

500

正如我们在《耶伦劝中国放弃产业政策,实在是数典忘祖》中所说,搞不搞产业政策就不该是个问题。事实上,产业政策同外交政策,军事政策,文化政策等一样,都是一个国家推动自身发展与对别国施加影响力的手段。

想想美国为了维持自身霸权,打压别国发展花了多少钱?在全球维持800多个基地,发起了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大部分的冲突。光阿富汗战争美国花的钱就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投入也就是这场战争的零头。然而美国人得到了什么?想想美国人为了以色列这个反人类盟友又花了多少钱?

美国在输出文化霸权方面,还有以人权,环保,政治等等名义在全世界输出的各种NGO上面花了多少钱?恐怕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对国家这个政治实体而言,产业政策和这些政策一样,都是一种竞争手段。问题是世界秩序是不平等的,自从冷战结束后,在军事政策文化政策等等领域,只有美国打压别人的份。从国家竞争的角度看,其他国家能拿出来跟美国搞竞争的,也就只有产业领域了。

美国人认为曾经的日本,德国以及今天的中国搞产业政策对它不公平,但它从来没觉得自己搞军事和文化霸权对别人不公平。抛开政治现实和国际秩序空谈什么西方的“自由贸易”和“有序市场”,无非就是帮着胖虎打大雄。

CSIS在报告中认为西方汽车制造商和政府们磨磨蹭蹭,不够进取。这话说的还是客气了。CSIS在2020年的时候给美国提了七项政策建议。这些在2022年拜登政府的削减通胀法案(IRA)中多有涉及,该法案总价值7500亿美元。

500

CSIS的政策建议

美国这些政策目前效果如何呢?举个例子,拜登当时宣布到2030年之前要建成50万座充电站。两年过去,国会已经拨款75亿刀。结果,目前只建成了7座……

500

不知道美国真正关心产业问题的有识之士们看到这种结果内心是什么感受。这种花钱效率显然再谈什么政策,再怎么去怪别人都没用。

芯片这种曾经的强项产业上也没表现太好。《芯片和科学法》规划了390亿补贴,当时预计英特尔一家公司将获得几十亿。今年三月份补贴金额出炉,英特尔获得195亿美元,如果《芯片和科学法》的预算不上调,那英特尔一家公司就占到一半了。然而把钱狂砸给这家公司真的就是落实产业补贴的好办法么?别说苦于挤牙膏的PC用户们不信,美国人也不太信。

500

最近更是有消息说,波音在以往的税收优惠之外,也将获得新的补贴。此时还被困在国际空间站的两名宇航员对此一定很有话要说。

500

两年七座充电站的事,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现在已经被说烂的美国由于严重腐败和去工业化导致的种种乱象。英特尔和波音这些公司的表现则说明腐败之外,事情的另一面则是美国政府跟大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紧密。

2019年美国有个博客文章统计了过去20年间美国企业获得政府的单笔补贴金额前50的公司和项目。其中第50名的金额是5.163亿,第一名是波音公司在2013年获得的87亿,中位数是10亿。这里面关于所谓隐形补贴和间接补贴的部分可能有一些争议,但毫无疑问说明了美国政府对大企业的补贴支持力度是极大的。2020年进入核动力印钞机时代之后,对大企业的补贴自然又水涨船高了。

500

https://stacker.com/business-economy/biggest-corporate-subsidies-last-20-years

这些年来,由于国内学界和野生的各种哈耶克信徒,奥派经济学鼓吹手,西方经济神学复读机们的污染,人们一提起资本主义,就下意识的联想到什么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公平竞争,什么政府不干涉,都忘了从小就学过的资本主义政府与资本家之间的紧密关系。

看看刚才提到的企业单笔补贴前50名,会发现其中能源公司的数量比例非常高。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左翼舆论对化石能源企业补贴的批判就从未停止。按美国媒体的计算,对这类企业的补贴规模是万亿级的。美国作为能源大国,一直天价补贴这些企业到底有啥必要?首要原因自然是因为能源巨头往往都是政党大金主,尤其是共和党的金主。埃克森美孚的董事长蒂勒森甚至一卸任就直接能当国务卿(讽刺的是,个人觉得跟后面的蓬佩奥和布林肯比起来蒂勒森还靠点谱)。

500

500

然后就是政策惯性。比如针对化石能源企业的退税补贴政策,很多都是在尼克松时代形成的,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怎么改,已经成祖宗家法了。在强大的政策惯性下,共和党自然不愿意动,民主党也没太大动力去改变,能混一天是一天。(再想想前面提到CSIS认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低效,导致产业支持时间过长,果然美国人总是喜欢拿自己做事的事往中国身上套)

比起对金主化石能源企业们的补贴,农业补贴更能体现票仓政治的非理性和荒诞。众所周知美国是肥胖高发国家,这两年不少舆论指出玉米糖浆是导致美国人普遍肥胖的元凶。

美国人喜欢吃这玩意的原因非常抽象。美国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普遍实现了机械化,粮食生产成本本来就低,但因为农民群体是重要票仓,针对农业的补贴也一直非常高。其中对玉米的高额补贴使得玉米糖浆的价格比水还便宜,这就让很多美国人养成了过量摄入玉米糖浆的习惯。

对玉米的补贴既稳定了票仓,生产出的玉米糖浆又进入各种饮料和甜品中起到了社会稳定剂的效果,产生的大量肥胖人群又肥了医药公司,让礼来这些减肥药公司一飞冲天,可谓多赢。唯一受伤的只有承受严重健康威胁的普通民众。

500

说到医药企业,我觉得美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补贴是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最抽象的地方。对医药企业除直接补贴之外,美国政策还进行了基础研究补贴。对于药物来说,成本大头从来不是原材料和生产,而是研发。而美国新药研发的基础研究,基本上都是联邦政府赞助的,医药公司想要使用这些基础研究成果,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据美国媒体统计,仅在2010-2019年期间,美国政府对新药研发的补贴就投入了2300亿美元。

然而美国的药价高到什么程度,医保贵到什么程度不用多说了吧?

与此同时,美国的人均寿命又是发达国家里最低的。等于说联邦政府花了大钱支持各大医药企业把美国药价和人均寿命搞得一塌糊涂。要知道,美国医药企业不光是谋财,甚至还害命。今天严重的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美国医药企业难辞其咎。

客观说,联邦政府的出发点可能也是好的。新药研发成本高昂,如果政府不补贴,资本主义体系下的药企没多大动力去搞高风险方向的研发。但新药研发一旦有了成果,就会在专利、垄断和医保分肥等机制下变成天价。

美国这些药企,一边拿着政府巨额补贴,一边还要在企业宣传中往往会把自己包装成为了进行研发承担巨大耗费和风险的大善人形象。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医药企业拿了补贴之后经常把研发外包出去。这是不是很资本主义?

500

500

之前削减通胀法案出台,联邦政府希望能压制药品价格以降低通胀,然而美国药企们表示,如果降低药价,就会影响药企们进行药物创新研发。药企们说这话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在拿谁的钱搞研发呢?

500

500

500

500

削减通胀法案落实效果之所以这么差,看医药企业就可窥一斑。大选临近,拜登敢跟这些百万漕工硬刚吗?

500

而对于非创新型药企,拿到的补贴少了,自然更要大搞垄断保证利润。比如本号北方同学以前文章喷过的美国迈兰制药,这家公司一个重要业务就是垄断肾上腺素笔,一支高达几百美元。迈兰为什么有资格搞垄断?因为前CEO的父亲叫乔曼钦……

500

这个夸张的价格应该是医院的问题,亚马逊上便宜很多,但跟国内7块钱1000ml比也是天价了

500

说来说去,美国政府搞产业补贴的动机,在国家竞争力之外始终与选票政治,以及自身和大企业的利益捆绑脱不开关系。而产业补贴的结果也就因为这种利益捆绑,从产业本身导向扭曲为了大企业和既得利益者导向。

回到CSIS那份报告。一方面,报告中说西方汽车制造商和政府们磨磨蹭蹭,不够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从本文提到的这些天价补贴乱象以及拜登上台以后在产业上的大撒币政策来看,美国搞产业补贴实际上比谁都积极。从上面贴的美国媒体人对医药补贴的批评看,美国的有识之士们也很清楚美国产业补贴政策的问题在哪,“磨磨蹭蹭,不够积极进取”只是这种扭曲机制的表象结果。

套用最近很火的鸣潮公式来说就是,头号资本主义帝国是这样的,中国只要补贴电动车就可以,可是美国要考虑补贴的东西就很多了。金主,票仓,百万漕工,传媒帝国,战争机器,个个胃口都不小,怎么平衡,怎么喂饱它们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500

没办法,最后就只能苦一苦美国的产业前途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