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人迟到了,居然被通报批评?

作者:雷斯林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

500

医生进社会的第一课是什么?

南方医科大学给出的参考是,先走完讲课流程,再去救死扶伤。

突出一个“有原则,讲程序。”

5月10日那天上午,俞老师本该在学院里用英语教儿科课程,但为了抢救重患儿童,她在医院里耽误了29分钟,之后赶去课堂完成了授课任务。

6月15日网上爆料说,全院通报批评她上课迟到。

500

(俞老师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教师)

网友们不买账,去质问他们,救人难道不比上课优先吗,怎么也能被处罚。

学院也没闲着,居然回应道,正因为她救了人,所以我们才给她从轻处罚。

扣除她5月2000元的奖金,取消了她的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那也是为了她好,希望以此为戒。

我们也不是冷酷无情,学院还是以救死扶伤优先的。

500

学校工作人员还说:

“即便有突发情况,可以打电话报备下。”

500

而且,你看俞莉老师应该是比较认可这个处理结果的,所以我们罚的没问题。

500

宣传处的工作人员,如是说道。

我们无从知道俞老师的心声,也无从判断学院内部是否存在意见分歧,但看着上面的事情脉络,心里会有很多质疑:

怎么好人好事不该表扬吗?

不表扬也就算了,还处罚?

怎么学院还一副自己宽以待人的姿态呢?

让人血压上来的痛点真多。

500

究竟这事离谱在哪呢,我们来看看。

 ·   首先,当时情况紧不紧急?

有人怀疑俞老师做出了误判,当时患儿可能没有处于生命危险。

500

他是开了上帝视角的,可当时的情况不容许人耽误一分一秒。

事实上,俞老师刚到科室,患儿情况就复杂了起来:

“患儿出现双侧瞳孔反射稍迟钝、颈部置管处渗血等情况,疑似脑出血。”

500

自己分管的患儿情况危急,死亡风险高,自己到场救治,这有啥不对的。

 ·    那俞老师抢救时还能通知别人?

通知别的代课老师或教务人员需要时间,一旦耽误了一两分钟,错过了抢救时机,没人能承担这样的后果。

更何况,一般医生在这样紧急情况下,就是全身心守在患者身边,不做份外的事。

这时候来不及通知教务人员,有啥大问题呢。

站在上帝视角上,去责怪当事人为什么不像詹姆斯·邦德一样干啥啥都准时是毫无意义的。但偏偏觉得俞老师多此一举的人还挺多。

·真的多此一举了吗?

比如,南方医院宣传处工作人员觉得最轻一档的处理,已经够给面子了。

他的理由是,患者在医院里,患者的救治都能得到保障。

500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又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这说法再次与通告的情况有出入,我们也分析过了,因为通报里强调了“死亡风险高,情况随时有变”。

说得难听点,人都要死了,你还说救治有保障。

假如,我说假如俞老师救人救到一半,说我要上课去了,不能继续抢救了。最后病人出了差错。你们会不会处罚俞老师?病人家属会不会怪罪俞老师?

难道这样选择才是对的吗?

 ·    来自家长的压力。

去年梅斯医学记录了一位从儿科跳槽的医生的吐槽:

“首先就是儿科是最容易出现纠纷的科室,大多数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病史不够了解,检查时患儿无法配合,而许多家长担忧孩子,心急如焚,一旦对医生的做法稍有不解,就会出现纠纷,破口大骂是常事!

好了,命运抛给俞老师的难题是:

你救病危的患儿,教书迟到了,会吃教学差错的罚单;

你跑向病房,患儿病危,你还抽空打个电话报备,大概率会被人举报,然后吃一个更严重的处罚。

500

你怎么选?

相比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俞老师这次似乎还得了便宜,好像真得感谢学院想得周到了。

当然大可不必。

 ·    俞老师误打误撞了吗?

还是有人爆料说,俞老师是记错排班安排了,她那天就应该去教学,患儿的死活和她无关。

但医生这份职业不比其他,根本不是这样的。

500

想当然了。

很多临床医生哪怕节假日都需要到医院查房,他们全年无休,遇到紧急情况,自己推迟上课在所难免。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医学院老师因为病人不能来上课的可能性非常高,国内国外皆如此。

可能有的医学院会排A/B位授课,但面对临时抢救,另一位老师也来不及马上到场替补授课。

说到这里,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讲好一课和救活一人哪个更重要。

想做出异于常人的判断,需要极端情况。有人就怀疑起了听课学生。

 ·    留学生会不会举报?

俞老师上的是英文的儿科,有人爆料是上给留学生听的。

无论真假,但留学生比例高,确实是南方医科大学曾经宣传过的事。

500

如果是留学生们来上课,他们应该当时就知道迟到原因的,毕竟安抚他们情绪的冯老师,和后来来的俞老师都会告知他们情况。

就算是他们举报,其实也是他们的权利。

关键是谁认可了他们的举报。

总有家长觉得卡通人物头发黄色是教唆孩子学坏,难道把动漫下架这么大的事,全部怪罪到奇葩家长头上。

好了,这边是俞老师紧急救人,救得合情合理;那边是,她的课上得一点也不打折。

按通报来看,俞老师顺利完成了授课任务。

500

在去教课前,俞老师也安排妥当。其中,与冯老师保持联系这点是不是也可以说明她报备了自己的情况呢。

500

总之实在挑不出啥大问题。

我始终认为这样的善举不应该被处罚。

500

怎么看都不应该被处罚。

500

然而这样的荒诞场面,不是孤例。

2020年9月,长春一家医院门口发生事故,有人向医院求助,结果等待近40分钟了都被拒绝,最后伤者被送到14公里外的另外一个院区救治。

500

当时的医生说:“我不能脱岗,你得把伤者抬进来。”

求助人回复:“我不能抬,我怕造成他的二次伤害”

500

求助人没错,医生似乎也没错。

2019年3月,南宁高铁上有人腹痛恶心,车内广播紧急呼叫。

陈医生自告奋勇前去救人,却被索要医师证,施救过程还全程拍照。救助完列车员还要求他写一份情况说明,最后签字画押。

500

同样,医生没错,列车员似乎也没错。

可全程录像、拍照存案和签字画押,实在很冰冷啊。

以致于当事人陈医生说了一句气话:“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再去。”

500

阴间新闻还有很多。

为此,大家担心以后治病救人会不会出现“彭宇效应”。

遇到摔倒的老人,不要扶;遇到病人,不是自己的也请不要救。

500

虽然每一个奇葩规定背后会有一段血泪教训,但救人救急的事还大谈章程规矩,多少有点儿教条主义了。

甚至纯粹刁难找茬了。

人类创造制度规范,是为了约束不文明现象,而不是为了让文明寸步难行。

如果一个规定,最后让每个人都不敢做事,争相推卸责任。那其实应该考虑是不是规定该改了。

500

这些奇葩事能屡屡发生,因为总找得到被欺负的对象。

你看,一个是医患关系的矛盾,一个是医校关系的矛盾,一个是深处一线的医生与久居幕后的行政人员的矛盾。

很明显,这其中最好拿捏的就是医生了。

再考虑到待遇和工作强度,医学的天坑强度正逼近土木行业。

我们也只好亲切地称呼他们牛马。

数据上会折射出这种现实的惨烈。

根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长在50小时上下。

500

再考虑到,高昂的教育成本和不成正比的薪酬,医学生们纷纷转身投向其他行业也情有可原。

看看他们的吐槽:医院考勤制度太变态,规培像是在“付费打工”,待遇差得离谱……

500

(纯属网友吐槽)

很多恶心人的决定根本不是这些一线医生做的,结果最后承担患者怒火的却是一线医生。

以致于张雪峰不下一次表达过这个梗:“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500

那怎么办呢?

要不建议一下:“医生原地剖两半吧,一半上课,一半抢救。”

调侃之余,关键因素还是不要忽略了。

我们看到僵化的规则、死板的制度,不是真要跟它抬杠。试问,谁会跟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较劲呢。

而是想让其中的人员过得舒心一点。

特别是,谁也无法保障自己一辈子身体健康。

这时候,你肯定不想医生带着一身枷锁来给你看病吧。

翻译一下:

像对人一样对待医生,是为了像对人一样对待自己。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