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派江南”应当成为上海城乡相映成辉的扳手——访首席专家何建华

日前,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称“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组织编制的《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上海市规划资源局随即发布了《专项规划》。这一《专项规划》首次提出了“沪派江南”概念。如何解读“沪派江南”?近日,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江苏省长三角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建华接受了建筑时报记者张玉明独家专访,以下为访谈辑要。

500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江苏长三角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何建华

记者:《专项规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沪派江南”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意义何在?

●何建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上海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市相关委办局、区政府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力量,动用近300名专家、12支规划设计测绘团队,围绕乡村风貌保护与乡土文化传承专项行动,于2023年8、9月集中开展了全市特色民居和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全市9个涉农区、108个镇、1556个行政村,组织1600多场座谈会,访谈4000多名村民,拍摄5万张图片资料,对象涵盖村域空间、 聚落肌理、传统建筑风貌、历史文化,以及乡风民俗、传统手工等非物质文化遗存,记录乡村风貌的方方面面。

2024年初形成规划草案。为在规划编制期间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于2024年2月23日至2024年3月24日,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将草案对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专项规划》。

站在更上一层楼的层面,方能读懂上海提出“沪派江南”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申城不单长高了,更是长大了。作为高度城镇化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外延式的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到以优化功能、提升品质为主导,减量塑形、提质增效的存量更新阶段。如何在城市更新开拓的进程中,做好乡村特色风貌传承保护这篇大文章,以不断优化完善上海城市更新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张玉鑫曾指出:上海郊野面积占全市面积超过60%。上海的郊野地区水乡特质鲜明,江南特色突出,滨海成陆演变特征浓厚。保护好传承好具有浓郁江南文化、水乡特色的自然肌理、村落风貌,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着力保护传统文化,构建“沪派江南”的风貌体系、空间脉络、自然要素、人文特质,赓续滨海江南的基因,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样本。

研读《专项规划》之际,我想起了全国乡村振兴标杆——浙江“千万工程”。

2003年,浙江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风貌保护和乡村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实施20多载,是浙江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曾有学者评说,“千万工程”是浙江发展面临转型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扳手。正因为造福地球与人类,“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作为人类城市文明的典范,上海被誉为“东方的巴黎”“未来的纽约”,超大城市景观举世公然,让全球叹为观止。然而,大上海的乡村,是否也能够从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切入,终成超特大城市重塑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扳手?答案有待实践出真知,是需要等待若干年后才见分晓。我相信,传承与发展并举,“沪派江南”将具有重塑发展理念,使之成为申城这辆列车换道变轨、城乡相映成辉的扳手的价值意义。

记者:您认为“沪派江南”的核心精髓是什么?

●何建华:“沪派江南”,“沪”是精髓。

我们先研究一下“沪”字溯源。

上海有两个简称,一是“申”,一是“沪”。“申”字来源于春申江,也就是黄浦江。据说战国时被称为“四君”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曾疏浚此河,所以得名春申江及黄歇浦,简称黄浦(浦即河,后人不明,再加一江字,遂成黄浦江)。上海傍水筑城,所以从江名中抽出一个字来作为自己的简称。不过“申”这个简称现在用得日渐少了,用得越来越多,也是政府规定的简称是“沪”字。

据考,在古汉语中,沪本是河岸之义。“沪”字的本义是岸而不是传统所说的是一种渔具。今天我们用“沪”字来称上海,从上海的地理位置看,相当贴切。由“沪”探寻一下申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受海水冲刷和河流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同时又处于太湖流域的泻湖地带,地势平坦。6000余年来,随着长江出海口渐进,上海的海岸线不断东移,拓展了近2/3的陆域面积,加之太湖通海河流的改道,由初期三江入海演变为吴淞江水系、黄浦江水系,形成了目前上海以“一江一河”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空间格局。在长江三角洲逐渐成形的过程中,长江河口由“喇叭形”逐渐演变为目前的“三级分汉、四口入海”格局。河口岸滩沉积,呈现“北岸沙岛并岸、南岸边滩推展”的趋势。水是上海乡村地区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在水运交通节点形成一个个乡村聚落,进而形成星岁棋布的城镇,孕育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空间肌理。

我们再探讨一下申城多元文化融合的乡村建筑风貌。

“沪”,本指江海之滨,身处江南地区的江海交汇地带。所以沪派乡村既承继了传统江南匠作体系的特质基因,同时,上海在传统江南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合西方文明并崛起为现代化都市,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复杂的文化本底对乡村建筑风貌形成深远的影响。上海从来不只有苏浙的小桥流水,更有大江、大海的激荡。

上海乡村的多元化程度不亚于中心城区,它们看似身处同一座城市,但在历史上深受冈身松江、淞北平江、沿海新兴、沙岛四个不同文化微区域的浸润,各自拥有别具一格的风格布局。

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呈现出由“江南水乡”传统风格向“中西杂糅”现代风格的演变。早期发展主要集中于市域西部的水网地区,村落与集镇民居自明清以来形成“江南水乡”的传统风貌,表现为白墙黛瓦的整体色调、硬山坡顶的屋顶形式、木饰面木门窗木栏杆的立面装饰等。开埠之后,市区大量涌现“海派风格建筑”,受其影响,镇村民居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即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局部点缀西方建筑装饰,也有直接采用西方建筑式样的民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农民改建和集中建房中,出现更多风格混杂的民居形式。

从地域分布特征来看,西部水乡、东部滨海和崇明三岛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和特征。西部水乡地区江南传统风格民居建筑遗存较为集中,总体呈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风貌特色,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东部滨海平原地区历史建筑形式较为多元,有中西合璧的宅院、上海特色的“交圈民居”,也有传统水乡民居;崇明三岛地区传统历史建筑较少,农垦建筑遗存风格独特,民居建筑兼具水乡风格和海岛风貌。

据披露,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在空间梳理上,上海叠加调查筛选出196个特色村落,按照10至20平方公里左右的规模,划定了148个乡村风貌单元,作为特色村落、沪派民居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载体。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郊野乡村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区域,都会遵照规划指引,叠加新农村建设、田林水路整治,整单元地进行维护和提升。”

归根结底,“规划指引”的圆心是一个“沪”字。

记者:“沪派江南”概念包含哪些主要内涵?

●何建华:上海市规划资源局通过深度调研、系统整理,挖掘了一批具备本土特征的典型村庄聚落、乡村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发现了一批具备打造中国文化特色、江南特点、“沪派民居”特征、可以与世界知名乡村媲美特质的村庄聚落。这是上海这座文化大都市最为宝贵的财富,是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用好调研普查这份具有很高价值的一手资料,以保护和传承上海乡村传统文化、尊重和珍惜乡村建成空间特色和肌理特征为导向,以延续传统水乡村落形态和空间肌理为目标,全力推进上海市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及其试点实施等工作。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将于近期聚焦20个乡村风貌单元试点,至2027年底,营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风貌保护传承样本。《专项规划》首次提出“沪派江南”概念。它意味着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不再囿于建筑个体的层面,而是将视野延伸到更为辽阔的自然基底、悠久的历史脉络以及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思路是重塑特大城市、历史名城发展理念,激活乡村新动能,实现保护与发展并进。

记者:您如何理解“沪派江南”的空间意象与空间载体?

●何建华: 我注意到,日前《专项规划》发布,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发言人曾向媒体介绍:“沪派江南”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更深更源远流长的文脉,它的内涵包括了自然水田格局、村域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及非物质文化。它们是上海千年来文明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与印痕。

上海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00年,有记载的“上海”一词出现近1000年,上海建城已700多年。在上海,郊野乡村空间占比近六成,承载着珍贵的生态自然之本、城市文明之源。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黄浦江上游的九峰三泖、江南民众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绵延千百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个性。江南文化同时又接纳了荆楚文化、徽派文化、岭南文化、秦晋文化等,通过长时期的互相交融,这种文化传统最终在上海开埠后又与西方文化融合,一路演进为上海城市文化打下了烙印。

发言人指出:然而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扩张,水田林路村的村域格局和聚落肌理缺乏系统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乡村自然空间和历史民居文化不可避免地急速衰落演变,乡村的自然空间特色面临挑战。再不重视保护传承,大量代表江南农耕文明的优美湖荡、圩田被填埋和改造。自然肌理消失之后难以复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他表示:专项规划将以保护和传承上海乡村传统文化、尊重和珍惜乡村建成空间特色和肌理特征为导向,以延续传统水乡村落形态和空间肌理为目标,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安排,延续和优化城乡体系,加强城乡历史环境整体保护,促进“滩水田林湖草荡”蓝绿空间和谐共生,彰显上海乡村特色风貌。

《专项规划》指出,文脉传承总目标:江南古韵,小村大美;分目标:村落格局小而美,村居建筑秀而雅,公共环境朴而洁,传统文化承而兴。活力激发总目标:持续助力,幸福乡村;分目标:公共服务人本关怀,基础设施配齐适用,产业活力精彩纷呈。生态重塑的总目标是:师法自然,生态筑底;分目标:以水为脉、以林为肌、以田为底、以路为骨。

《专项规划》内容以郊野乡村地区“滩水林田湖草荡”蓝绿空间为基底,追溯乡村空间历史脉络,提炼具有典型辨识度的“沪派江南”空间意象表述,识别构建了“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

六域:青西的湖沼荡田、佘山的九峰三泖、嘉北的曲水泾浜、崇明的河口沙岛、浦东沿海的滨海港塘和金山浦南的泾河低地;

八脉:长江、黄浦江、苏州河(吴淞江)、金汇港、大冶河、蕰藻浜、浦东运河和油墩港;

十二意象:珠链、纤网、星络、鱼脊、螺纹、横波、年轮、羽扇、川流、疏枝、棋盘、峰泖。

《专项规划》同时统筹划定148个乡村风貌单元,实施多层次、分区域的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如果说,《专项规划》确定的“六域、八脉、十二意象”构架“沪派江南”风貌空间结构,那么,《专项规划》确定的148个乡村风貌单元则是其空间载体。

记者:您认为申城重点推进“沪派江南”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何建华:有人曾与我探讨,上海乡村产业正如火如荼,此时强调特色村落风貌保护,是否会影响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我的观点是:一,我们要克服片面的发展观,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是对社会、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二,重建设而轻运营、传统特质文化失传,乡村产业振兴将依托不足,缺乏后劲。三,有效传承保护好申城特色村落风貌,必将厚积薄发,给申城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后劲,给申城、给子孙后代带来福祉。四,保护特色不是一味保留,更不是全面否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而是主张保护与发展应平衡发展,不彼此因噎废食。五,“沪派江南”的最终落脚点,是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软实力”持续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让特色村落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比翼双飞。

我认为,我们在大张旗鼓推进“沪派江南”建设过程中,要“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以下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其一,近年来,上海郊区江南水乡风貌特色日渐消解,郊野肌理去乡土化和去生态化态势堪忧。一方面,水田林路村的村域格局和聚落肌理缺乏系统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村庄建设过程中重单体建筑而轻环境保护,忽视乡村空间肌理与水系、林田的联系,导致江南水乡韵味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在发生变化,农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大棚、塑料地膜等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但也对乡村的自然空间特色带来了挑战,大量代表江南农耕文明的优美湖荡、圩田被填埋和改造,自然肌理消失之后难以复原,亟需保护和传承。

其二,上海市郊本土特色渐失,城市化表征日渐显著。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清洁小流域等工作,乡村地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但受到快速城镇化影响,临近城市建成区的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对于上海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对江南水乡传统生态空间肌理尊重不够,对传统乡村建筑元素和民俗文化挖掘不够,被城市化蚕食的痕迹明显、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上海乡村地区风貌特色不突出。

其三,历史资源逐渐流失亟待保护,风貌特色村落保护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上海在郊野乡村层面仅有历史文化名村的技术指引,对于其他代表江南水乡特征的风貌特色村落的肌理格局、历史建筑的精细化修复与改造,传统材料使用等风貌控制和引导均缺乏明确的准则和要求,无法充分彰显上海本土特色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历史资源分布零散,缺乏规划整合。很多历史遗迹如古桥、古树周边杂草丛生,或多已弃用,或位于田间河旁但无路相通。古桥分布也较散,离村落较远,难以形成集中的风貌展示。少数仍在使用的古桥古井损毁也较为严重,有些仅有石墩留存历史原件,桥面多已更新,难以展现原有风貌。部分文物修缮后处于空置状态,未能得到很好的活化利用。

其四,当前很多乡村对“产业振兴”的认知比较片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更好地与乡村的传统风貌、传统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新引进的产业如大型工业园、康养酒店设施等,对乡村风貌肌理造成严重破坏,消失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亟待重新挖掘。上海乡村曾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独特魅力的江南文化,也有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然而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乡村空间急速衰落和演变,史料记载中的很多传统文化资源和传统风俗流失较严重,江南水乡丰盛的地方传统与民间记忆面临消失殆尽的风险。

时代呼唤申城特色村落风貌保护的不断改善,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关注乡村、关注“沪派江南”、关注我们共同的家园,发掘更多超出规划范围的闪光点。真诚希望,未来数年,上海必将在聚焦20个乡村风貌单元试点的同时,结合所处区域的城市战略,稳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使“沪派江南”踏踏实实地成为上海重塑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好“扳手”。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