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访华,说明外资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实打实的。

500

1. 德国在加大对华投资。

其实从巴斯夫花400个亿在湛江建厂就已经可见一斑。我看搞金融那个圈子的一直都在扯什么“外资逃离中国”,他们拿股市作为标杆来观察中国经济,观察外资对中国的投入,但实际上,真正扎实的外资投入,是直接投在了中国的产业链上。

我一直强调,你拿美国那种以金融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下的逻辑去看待中国境内的投资,一看一个错。中国大量的投资沉淀在基础建设、产业链上,无论是国家投资、民间投资还是外资。这是中国以实体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的。

说白了,你在中国这个地方投钱,搞金融投机的盘子没有美国大,搞实体的盘子远大于美国。

2. 德国产业与中绑定。

这不是德国人喜欢跟我们绑定,是他们没得选的事情。俄乌战争把欧洲的工业逼到了必须外逃的地步,但外逃去哪里性价比最高?去东南亚?去印度?去美国?还是去产业链完整,市场规模与消费潜能最大的中国?

媒体上可以打嘴炮,但商人和政府是精明的。德国的工业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他们的抉择显然会更加理性。

3. 如何理解过剩产能?

耶伦谈中国的过剩产能,国内也有一批所谓的经济学家在批判中国的过剩产能。但这些谈论缺乏最基本最务实的分析框架,即:

1)过剩产能是不是就不好

2)以全球市场为标尺,中国的产能真的过剩?为何会出现过剩的情况?

第一条,过剩产能主要的问题是在经济端,是消费不足导致行业内卷,确实影响经济活动的质量,这个我们不否认。但从战略端来看,过剩产能在应对类似疫情、战争、天灾等情况时,却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物资短缺。而且即便是在经济端,合理的过剩能够维持产品的物美价廉,最终降低老百姓生活成本。

所以我们不能从单一的几个点去批判过剩产能,这很片面。

第二条,放在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的产品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准入限制。比如美国就不让你华为跟比亚迪进去。中国国内所谓的产能过剩,本质上是其产能不能正常向外扩散的结果。

耶伦之所以提产能过剩,是因为美国本就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限制中国高端产品的产能释放,这属于恶人先告状了,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当回事。

其实中国的很多问题,包括内卷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全球治理还没有成气候,这其中包括产业、金融以及话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我们应该达到的那个点,优质的软硬实力走不出去,而相对国内内部的发展势头又太猛了,这内部的猛烈生长与外部空间扩展速率的不匹配,才奠定了国内内卷的基本框架。

就这点而言,入关学是摸到了底层逻辑,但入关学的问题在于,除了曹大佐这种真正去一带一路实践的实干派之外,剩下的过于脱离实际,看待问题的方式也过于极端和二分。

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抓住自身参与全球博弈的核心优势,围绕这个优势去做文章,而不是摆出一副武德充沛的样子,什么都要,但其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想不明白。

我反复强调过:中国的最大优势,就是产业优势。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能把工业化的成本降到极致。

只要人类还得依赖工业产品生活,那么这个优势就能将全球的工业资源虹吸过来。

德国在华的投资加大,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中国以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实,击美国大搞金融与虚拟经济的虚。这才决定了中国当下在全球博弈中主动的战略地位。

那么要限制中国的工业,美国手上最大的一张牌就是“贸易保护牌”,说白了就是让你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进不去,让你国内产能过剩,让你内卷,以此击溃你的经济信心。

这是美方的思路,效果到底如何且不说,逻辑是如此。而基于此种内卷,才从客观上养活了一系列以“针砭国内问题而谋求优越感的所谓的良心自媒体”

这也是为何我总是拿某位已逝的媒体战士开刀的原因,即他成天拿国内因为内卷大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流,但就是不敢直面美国的霸权,不敢对之进行有效的话语批判。

人各有志,我认同张维为老师所坚持的道路,那就是即便是多夸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把我们的话语体系建立起来。

毕竟,当下的我们已经深入到国际治理之中,不能吃哑巴亏,不能当干事不讨好的老实人。

而抛开外部框架与外部结构看当下中国的问题,可以说基本上是会撞上死路的。

内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也需要通过外部空间的争取来改善。而在当下这种情况,即我们拥有接近T0级别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有序度的前提下,内部优化的意义很大,但其其实边际效应已然明显。

所以我才会强调,当代的中国人一定要树立一个良好且正确的世界视野。在国际问题上认知的偏差与错误,会对你在解决国内问题上的很多判断造成毁灭性打击。

最后,舒尔茨访华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外资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实打实的。

中国坚持实业立国,虽然由此错过不少金融挣快钱的惬意,但由其所形成的产业优势,却成为了我们如今重构全球秩序的强大基石。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