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复试并不是根据表现和能力打分,而是首先确定每位老师都打算要谁,不打算要谁

【本文来自《湖南科大通报老师微信群委托关照考研复试:停止其导师任职资格》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鉴于观网多数朋友还不懂,我在这里简单说下。

第一,硕士就是打杂的,任务是给组内年轻老师或者博士师兄干体力活。组内级别稍微大一点的老师只在每月或者每学期一次的超级大组会上才会听硕士讲点东西,其他时间微信都几乎不聊天。对应的,博士则是最少一周要深入沟通一次。这就是为什么硕士学历的贬值是指数型的,因此只是虚耗了青春,最多进行了一些技能上的锻炼,但是无法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更无法独立做项目。

第二,硕士复试并不是根据表现和能力打分,而是首先确定每位老师都打算要谁,不打算要谁。然后设计分数,保证每位老师想要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同时被淘汰的学生的分数又都是合理的。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懂一点编程的人用matlab写个分数生成器,然后把初试成绩输进去,再把想保留的学生的编号输进去,让matlab生成满足要求的随机数就行了。整个过程最耗时的是让每个老师说下都打算要谁。真正的打分环节在matlab里0.01s都用不了。

为什么这套方案至今仍然能玩的转?理由如下。第一,招来的学生本质上就是给老师打杂,这在第一点已经叙述。因此老师用起来顺不顺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学生老师没有相中,那么强行把他安排给老师,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怀才不遇感到自己一腔抱负无处安放,一腔热血泼在冰冷的石头上,完了作为老师又怎么看学生怎么不顺眼,这是绝对的双输局面。完全是国家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要知道培养一个硕士,各项费用大概要5w,培养一个博士则大概要20w。这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如果国家花钱把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学生强行丢给老师,那真的是花钱给自己使绊子。因此现阶段对老师的决定权是需要给予充分尊重的。这就是第二点是当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常态的原因。

第二,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区分不出学生能力来的。大家可能对研究生考试和高考有误解,认为研究生考试和高考一样的严肃。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研究生考试是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1,或者政治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有非常多的专业是不考数学然后考两门专业课的。我在这里明确说下,专业课考试是每个学校自己出题,并不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然而,现在高校评价一个老师的水平是看他一年发了多少篇文章,讲了多少课,带着学生完成了多少创新创业课题。并不是看他在研究生考试中出了一张质量有多高的卷子。这就意味着在高校没有老师会有心思花大精力在出卷子上。事实上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卷里面有相当大的比例就是该学校该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所用的习题册里面的原题。我在这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2018年12月底的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初试考试题就有大量题目是复旦大学主编的范康年版物理化学教材附带的习题册里面的原题。我当年就是做的这张卷子,依稀记得里面有一道波函数求解和相图分析的题目是完全的原题一字不动的那种,还有两三道题是题干不动改了下个别计算结果。这就是中国排名前四的大学的化学系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考试题,根本没有一点严肃性。直接出原题意味着只要你愿意花几十块钱去淘宝上买一本习题册,只要你愿意花时间把习题册通一遍,研究生初试的时候你就能拿高分。这样的考试是完全没有区分度的,我们完全无法知道一个初试拿高分的人到底是真的懂真的热爱科研,还是说只是擅长背题和解题。真正的客观世界是没有参考答案的。一个靠背题读上研究生的人早晚会被没有参考答案的实验失败虐的体无完肤。所以不是说初试第一这个人就如何如何了,初试第一有可能是个只会背题刷题的死脑筋。也有可能是个关系户提前从出题老师那里已经拿到了考试原题,或者老师告诉他习题册一共22章,他今年只在某10章里出十道题,剩下的12章不用看了。附带说一下,我本人通过了初试,然后复试自以为了不起,没提前联系导师,2019年3月18日下午参加复试。复试结束后21分钟qq邮箱发消息说您的复试结果为复试淘汰。然而其他人真正知道复试成绩是好几天之后的事了。

综上,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国家花了钱来培养学生,为了不浪费钱,导师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这点没错。第二,初试水分非常大,成绩什么也说明不了,通过只代表合格。初试100分是合格,初试60分也是合格,都只是合格,到底应不应该录取,应该问导师看着顺不顺眼。这点也没错。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