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甜”“奶油甜”……水果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甜了?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挑西瓜,是不少人的生活“绝技”。用手轻轻敲打,如果声音混浊、沉重,发出“嘭嘭”的声音,西瓜就能香甜可口。时至今日,这项“挑瓜神功”恐怕已经派不上用场。走进商超,随手装进购物车的西瓜大概率是甜的。如果顾客有疑问,商家可能还会自信地打包票:“西瓜不甜,可退可换”。

“更甜了”,这个印象不仅适用于西瓜,还适用于大多数市面上的水果。不必说新近“网红”蜂糖李、阳光玫瑰葡萄以甜为卖点,就连蓝莓、橘子、百香果这些原本酸甜口的水果,都悄然摆脱了“酸”的标签,走起了“纯甜风”。水果,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甜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客观而言,水果变甜不是错觉。水果的甜度,主要取决于糖酸比。糖酸比高,吃起来就偏甜,反之,水果就偏酸涩。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时,我国西瓜的含糖量平均只有8%左右,如今已达到12%;巨峰、玫瑰香等葡萄的含酸量一般在0.5%到1%不等,而阳光玫瑰葡萄却能将含酸量极限压缩到0.12%。从数据来看,升糖降酸是各类水果的普遍趋势。有一种说法,近些年有的动物园停止给部分动物喂食水果,原因竟然是高甜水果太好吃,动物大量摄入容易挑食偏食,继而出现蛀牙、肥胖等身体问题。当然,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论证。但难免引起疑惑:这些“冰糖甜”“奶油甜”,究竟是哪儿来的?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到人类的嗜甜天性。科学研究表明,甜食中的糖分能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给人兴奋和愉悦之感。为了迎合人体的这种偏好,现代农业针对水果的研究和实践,都在向着“更甜”的目标而努力。杂交、诱变、组织培养、分子育种、基因编辑……实验室里,科学家矢志创新,一次次改良水果品种。有机肥、补光灯、生长调节剂……田间地头,果农们精细管理,一点点提升水果的品质。辅之以先进的筛选技术、冷链运输和交通设施,更甜的水果拥抱广阔的市场空间,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

500

(图源网络)

在物质匮乏年代,水果算得上是稀罕物。时下的超市货架上,来自不同产地的水果琳琅满目、任君挑选。水果口味更甜、产量更高、品质更稳定,这些无不折射出生产方式的变化,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辙痕。当下,有人抱怨水果“只剩甜味儿”“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可如果原封不动把几十年前的老品种送上市场,人们能否接受,恐怕也要打个问号。庞大的需求,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卖家的供给。从这个角度看,水果甜起来后,应该就很难再“酸”回去。

但话说回来,吃水果毕竟不是“喝糖水”,更甜也不应是水果产业的唯一打开方式。舌尖上丰富的味蕾,对田间管理、种植方式和育种科技提出更多要求,也倒逼出口感口味更加丰富的水果品类。如今,有的橙子品种追求“入口即化”的口感,将果实内的囊壁改良得很薄很软;有的杨梅品种主打“爆汁感”,乒乓球大小的果实里汁水充足;有的榴莲品种口感绵密,味道层次丰富,“入口微苦、苦后回甘”。水果的选育是门学问。从口味口感,到产量质量,再到抗病性、货架期,方方面面的优势培育,是农业工作者未来的重要工作。

毕竟,“甜不甜”也许只是中间段,“好不好”的问题还得继续答。

这正是:

硕果累累入口甜,众味难调怎求全?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