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源头是老苏本来算好要买秦

【本文来自《同样的事实不同的选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啊,一切的源头是老苏本来算好要买秦,结果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去提了雷凌,这才是苏师傅这秦plusDMI来来去去的源头。接下来这一系列的东西,说是给自己的选择做解释(说那啥点叫找补)也好,是为了跟大伙抬杠也罢,又或者是发现了刷工作KPI的秘诀,就这么扯下来了...反正吧,他这个人需求和购车观都比较特别(如果不是非常特别的话),再加上“保值率”这个概念的议程设置,某种程度上大伙拿自己的购车观和苏师傅聊属于鸡同鸭讲,主要意义在于活跃社区氛围(笑)。

话题说回来,老苏这话分两头解读。一头叫“秦这车到4年大修的时候折旧基本就折完了,在二手市场上缺乏价值。”但另一头,如果抛开出二手这茬,这句话的另一面是不是“我把这车无病无灾地开过4年后,我每多开一年就能把使用成本摊得更薄一点,我就赚一年”?

我们单算车本身和车的正常保养(按三年一次每次5000计),一辆秦开十年的生命周期成本大约是9W5到10W的区间。开十年,每年1W,10年(当然,更可能是12年)后废车场一丢2000块收了拉倒,又有什么问题吗?就算秦降到了没利润的598,无非是多花2W块,摊到10年的周期里,一年2K。不算少,但相对于一辆车来说,也还好吧。

我家这倒霉508(让我们再次喊出那个口号:髪国车也叫车?),二十几万入手到现在十年+,算起来每年成本2W+,城区油耗奔着15去了我反正嫌弃得要死。但话说回来,这车能开吗?能。还好开吗?也还挺好。能完成一辆B级轿车该完成的任务吗?还行(就是油耗真特喵的高...),甚至我未来如果卖纯电,这车还能当个兜底车。虽然这一切建立在行驶里程(相对其购买时间)实在少得可怜这一基础上,不过这车现在还在摊薄成本(虽然很多情况下以在车位上停着的形式),该用的时候还能用,而且过去这些年也确实派上了不少用场,这不就行了嘛。

说来说去,现在是市场大洗牌阶段,整个市场无论新车还是二手车,无论油、电还是插混都处于混乱状态。在这个阶段买车没踩准点,轻则被后续产品背刺,重的看隔壁威马(现在还得加个高合)车主。对于老苏这种性格的人,那当然是买个符合自己使用需求+相对较稳+过几年能甩掉的过渡车就行了。

但各人有各自的选择,有些人觉得我现在开爽了就完事,而我有信心能把这车开得足够久,我又有足够的能力去买这辆车。那这种用户,买个20万-30万(现在新能源最卷区间)的纯电有错吗?也没错啊。

说到底是消费观念不同的鸡同鸭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