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宫崎骏新作后,“我这是看了部2D动画版的《信条》吗?”

“我这是看了部动画版的《信条》?”,当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演职员表开始滚动的时候,这是划过我脑海的第一个念头。

“我没怎么看懂”,这是我和我的“电影搭子”走出放映厅后同时说出的第一句话。

“宫崎骏的“又双叒叕”个“最后一部动画”看完了。感受方面,啊,这分镜。啊,这画面。啊,这配乐。啊,这水,这光影,这风,这人…”,这是我纠结半天后,朋友圈影评的开头。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知道我对《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个什么样的初印象了。“8/10,顶级的画面表现、分镜和音乐,一个解构起来算简单的故事,但表现手法上过于放飞了,要理解宫崎骏的意图并产生共鸣(或者我用个梗,“要届到”)实在有些困难”,如果需要我现在写个一句话影评,那这就是我的评价。

当然这么一部作品,不可能就用这么几句话就评价完了。接下来,从我一个日本动画轻度爱好者、实质上只完整看过这一部宫崎骏作品的“准路人”观众视角,聊聊我对这部很可能真的成为“宫崎骏最后一部动画”怎么看。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介意者建议看完原片再来~

500

电影票镇楼

剧情之外:毫无疑问的顶级表现

对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讨论(乃至争论)的核心无疑是过于倾向艺术表达的剧情。但在讨论剧情之前,我打算先聊一嘴“剧情之外”的那些东西:画面和配乐。

​一部动画电影,尤其是一部宫崎骏指导,久石让配乐的动画电影,画面和配乐是最不需要担心的部分,当然也是很多人在写影评的时候会一笔带过的部分——从《风之谷》乃至《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就开始吹,吹了四十多年,实在是吹累了。但毫无疑问的,宫崎骏和吉卜力再一次为我们构建出了非常“宫崎骏式”的,充满想象力的视觉奇观。如果在观影的某一段时间内,能抛开抽象的叙事,仅仅去欣赏时而唯美又光怪陆离的画面,以及与画面相得益彰的配乐,那我觉得已经能值回票价了。

500

500

500

500

有些词穷,建议各位自己进电影院看然后自己吹

但是,作画、分镜、配乐这些要素,终究是为剧情,为表达而服务的。如果一个人在写影评时,首先感慨的是“这分镜。啊,这画面。啊,这配乐。啊,这水,这光影,这风,这人”的时候,只能说明一件事:他对电影的剧情评价并不高,或者正纠结于如何对剧情进行评价。

剧情节奏:让人不解的时间分配

如果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当作一部典型的三幕式结构的电影,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叙事节奏由慢转快。第一幕从开篇到进入“异世界”为止,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故事背景、人物经历,同时也花费了大量时间介绍牧真人搬到乡下后的生活细节。甚至战时环境下的物资匮乏,作为军工厂厂长的牧胜一所享有的种种特权也都毫不吝惜笔墨。单把这一幕拎出来看,作为背景介绍非常完整,对时代背景的刻画和对主人公动机的表达也非常到位,可能只有节奏缓慢有点催眠(估计不少观众的睡点就在第一幕)这个问题。但放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里,第一幕耗费40分钟以上做背景描写,就有挤占后续时长的风险了。

而到了第二幕(牧真人进入异世界始到牧真人和火美在“产房”前晕倒为止)和第三幕,第一幕用时太长的后果开始显现了:整个剧情的节奏就像在不断踩油门一样越来越快,感觉好像是第一幕写high了后,终于发现要控制全片时长一样。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中,宫崎骏一股脑地对观众抛出大量新概念和意象,而并不对这些概念和意象做出解释。如果说鹈鹕和“哇啦哇啦”的桥段还算完整,鹦鹉大军和鹦鹉王就有些着墨不足的工具人化倾向,夏子和“产房”虽然没有明说但结合历史背景至少能寻思出一点“右翼和军国主义试图影响下一代”的味儿,而那座门上写着“学我者死”的坟墓,直接成了一支一直挂在墙上没打响的“契科夫之枪”。

500

500

这一幕到底要表达什么,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没想明白,现在也没寻思明白

500

鹦鹉很残暴,然后呢?为啥啊?确定不用说出来吗?

这种节奏的突然加快和后期大量意象的堆砌,无论是真的“前面写high了要控制时长只能大剪刀开剪”的低级错误也好(显然不是),还是有意为之也罢,对我的观影体验是真的不友好。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走出电影院后第一反应是“没看懂”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没看懂”的原因,则是这部电影过于风格化和个人化的表达了。

表达方式:争议的核心

为什么我会觉得《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一部动画版的《信条》?这两电影在给我的第一印象上实在是有点像。首先,解构到底的话,《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可以说是在神隐+爱丽丝梦游仙境基础上的糅合再创作,《信条》是老套的特种作战动作片加上时空穿越元素,故事基底并没有什么新意。其次,两位导演(兼编剧)又都在电影里加入了非常个人风格化的表达,诺兰加入了“逆时间”和“负熵”的高概念并且用紧凑的剧情阻止观众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片中还诞生了那句我个人很喜欢用来当吐槽句的台词“不要去理解,去感受”;宫崎骏则以很意识流的方式塞了一大堆意象,同时留下大量的留白供观众脑补。再次,两部电影的表达方式显然拔高了观众理解剧情和创作者意图的难度,不然也不会诞生那么多“解析视频”。最后,两位导演的名头都过于响亮,以至于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觉不会是“这电影剧情没讲明白”而是“我是不是没理解导演的表达”。

500

500

巧了,两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和评分构成还很相似,我甚至感觉《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还有下降0.1分的空间

区别于以往宫崎骏作品中对商业元素和艺术表达的平衡,《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显然站到了“艺术表达”这一端。大量的、未经充分解释的意象和拉满的象征意味,构成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也在拉高观影门槛的同时,给了观众广阔的解读空间。而且如何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宫崎骏人生经历的了解和认知。

如果是一个完全没有了解的路人,你可能只看了一部画面非常出色但故事讲得云里雾里的动画;如果对日本和二战的历史有一定认识,你可能会将故事里的某些意象投射到历史当中——鹦鹉可能代表德国纳粹,异世界中夏子的产房和产房中的白条可能代表试图继续影响下一代人的右翼势力等等;如果你了解宫崎骏的艺术生涯,那么苍鹭的原型可能是铃木敏夫,而舅父的原型可能是高畑勋;而如果你知道宫崎骏在动画业界的过往,甚至可以得出“石头坟墓的主人是开创TV动画热潮,并把钟情于动画电影的宫崎骏裹挟其中的手冢治虫,这个意象就是在黑手冢”的结论。

某种程度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能拿下奥斯卡,也正得益于这种意识流的,偏文艺片的表达方式,及其带来的巨大解读空间。如果不把奥斯卡奖颁给他,在若干年后本作在一轮轮的解读(和过度解读)中一次被捧上神坛的时候,本届奥斯卡组委会免不了会被戳脊梁骨:“你们怎么把奥斯卡颁给了个讲老套超级英雄成长故事,还只讲了一半的动画,而不颁给一个内涵如此之深的大师遗作,你们是不是根本没看懂?”

解读空间够大,也意味着口碑的两极分化。对于宫崎骏有充分了解的观众可能在电影院里哭得一塌糊涂,走出电影院后疯狂地解读着电影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开始“传教”;而对宫崎骏没啥了解的观众可能一头雾水地走出影院,吐槽一句“我是谁我在哪,我到底看了啥,我是不是浪费了两小时”。

而作为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最终评价,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对这种表达方式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总结:艺术表达影响观影体验,但仍然值得一看

“这很有可能是宫崎骏的最后一部动画电影”和“这是一部非常倾向艺术表达,以至于影响路人观众观影体验的电影”,这两点是讨论《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它依然有着宫崎骏电影一贯的超高水准2D作画,依然有着与画面完美配合的配乐,也依然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圆满的故事(虽然很意识流,但总比隔壁那个脸上写着“没讲完,还有第二部呢”的《蜘蛛侠纵横宇宙》要好吧?500)并表达了“无论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都可以活的一样精彩”的意涵。但同时,这部电影过于倾向艺术表达的特点显然阻碍了观众理解剧情,甚至会让人产生“宫崎骏这是在挑战观众”的恼怒感。

500

500

画面美吗?美。诡异感制造出来了吗?很成功。要表达啥?看的时候我是没懂

但正是这种过于“放飞自我”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们传达着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这是宫崎骏对自己人生的最终总结,也很可能成为他的真·最后一部作品。他已经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平衡了十一部作品,带给过我们那么多享受和感动,这最后一舞放飞一点,又怎么样呢?在电影院里,我度过了享受和迷惑并存的两小时。走出电影院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部电影剧情方面的观影体验确实不够好,但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所以,当这篇磕磕绊绊写了三天的影评走到最后的的时候,如果需要我给出一个观影建议的话,那么:宫崎骏粉丝必看(应该早看完了吧500,现在对你们的问题是该不该二刷乃至N刷);非粉丝群体如果愿意将关注重点放在欣赏剧情以外的动画表现力上,同时能接受(或者说忍受)意识流化叙事对观影体验的影响,也推荐观看;既对故事背景没有了解,又不能将注意力放在欣赏作画上,只是想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的纯路人观众,建议慎重考虑是否观看。

评分:8/10,画面、配乐、分镜等要素加10分,宫崎骏情怀加1分,剧情表达倒扣3分(如果我哪天突然届到了,可能变成9/10乃至10/10)

优点:高质量的2D手绘动画。

与画面完美配合的配乐。

优秀的分镜和构图设计。

有深度,有巨大解读空间的剧情。

缺点:过于意识流,有较高理解门槛剧情表达方式。

不符合商业电影叙事逻辑的全片节奏和剧情发展,严重影响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