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平等地讨厌每一个蠢人」

策划、撰文 / Lily

编辑 / KY主创们

有没有觉得,有些场景好像自动绑定了我们的烦躁系统,一点就炸。 看电视剧,发现主角人设冒着傻气还老做傻事时;网上冲浪,看到有人对某个话题大论特论但事实大片出错时;工作中,同事一而再再而三问地同一个简单的问题时…… 一股无名火噌的一下就冒上来了。 某APP推送很好地概括了本人的精神状态:「这一刻,厌蠢症达到了巅峰!」 「厌蠢症」这个词的横空出世,跟当下人们的某些情绪很符合。这种共鸣促进了流行,也引发了许多争论。 很多人不明白:厌蠢症到底是什么心理?好好的为啥能有这么大怨气啊? 这不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厌蠢,

是因为我得给你兜底

想象一下。

你正为了一份报告忙得焦头烂额,一起合作的同事却直到汇报前一天才姗姗来迟,你打开文件准备进行最后整合,发现内容与原先商定的主题差了十万八千里,只能被迫熬夜加班。

大概没人能不生气。 

500

 糟糕的是,工作和生活中,这种「被迫」几乎不胜枚举。 在被迫中,我们要付出本不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去解决别人的问题甚至是为他们的错误担责,显然很不划算。 大多数人的「风险厌恶」心理也会促使自己主动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我们厌恶「蠢」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不愿意为这种风险买单,实在是件很正常的事儿。

500

面对那些拖自己后腿的「蠢」行为,那些无益于沟通的「蠢」问题,效率至上的观念打败了同理心,烦躁和不耐烦的情绪又占领了高地。 尤其在工作环境中,劳动成为一串串可以被量化的数字,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异化成了工作的机器。系统给自己的犯错机会-1,犯错的成本就+1。这种以工作结果为导向的焦虑情绪也直接影响了风险厌恶的程度。 有许多研究证实,焦虑的人通常更加厌恶风险,也更加回避去做那些可能带来负面结果的事。当我们感知到当前工作环境压力很大的时候,对「我会被你连累」这种风险的厌恶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这样的环境中,「蠢」几乎没有生存之地。

厌蠢,

是因为你不懂还理直气壮

大家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别人问你某件事情是不是这样,你给出了反对的回答,得到的却是质疑和一句「你不懂」。 网友们用「你是懂XX的」来形容这些人。 

500

小红书@小王今日有梗

不想被否定可以理解,但不懂却理直气壮难免令人恼火,不思考还反复提问更让人烦躁。 如果参照「认知象限」,他们所处的正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位置。 

500

 而当人们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时,也往往更加高估自身的能力,否认别人的能力,表现出的就是「蠢且不自知」的言行,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就是如此。 于是,我们看着他们把道听途说的某些说法奉为真理,想要反驳,还被对方以「你不懂」搪塞时,先给自己念个咒: 

500

 况且在给予解答的过程中,传授信息的一方也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自己觉得已经讲明白了,但对方还是云里雾里(就像给小孩子补习功课时)。 在交流中,我们往往假定对方拥有和自己一样的背景知识,这种偏见被称为「知识诅咒」。 它让我们忽略了双方心智模型的差异,更让我们把习得知识的步骤淡化,忘记了「无知」时的状态。面对别人的「无知」,自然就会觉得他们是「蠢」的。 

500

 可是,我厌蠢的对象在其他领域也可能比我知道的多多了。 智商只有75的袁湘琴,可以靠着笨拙的努力考上医学院;而智商187的谢耳朵,在生活其他领域却也几乎是个白痴。 在不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有成为被「厌」的「蠢」人的可能。 

500

 

网络时代,

的确更容易发生

「他的蠢和我的蠢短兵相接」

在我们的文化中,「露怯」似乎是件不好的事儿,也让很多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无能」。 「打工仔小张」的视频给了新手们指引,也将这种「无能」的状态袒露在了大众面前。

500

在小张的评论区,赞同和否定的声音都很大。

500

500

网络中这些「厌蠢」的言论,其实也有其原因: 

网络环境中,我们只能在只言片语中想象他人的生活。 

在数字世界中,每个人的形象都是用头像、网名、IP等网络痕迹拼凑起来的,是极度符号化和扁平化的。 

屏幕那边,我厌蠢的对象用「不会坐高铁」「不会点星巴克」这样的标签就足以概括;屏幕这边,我也同样没有耐心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只看到他们缺乏基本知识,勾起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烦躁情绪。

 我们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发言有种天然的排斥。 

无论是「人以群分」还是「吸引力法则」,人类天然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建立连结,观点流动中也是这样。当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大脑会自动将其识别为威胁,促使采取防御手段,做出强烈的反应和斥责,这也是「同质偏好」的一种表现。 

它会引导我们把和自己不同的言论扣上「蠢」的帽子,进而去否定这些在我们看来「蠢」得格格不入的言论。

500

社交网络强化了「同质性」原则,也加速了情绪传播。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对于异见的暴躁就像应激反应一样,双方都变成了「厌蠢」语境里逃不开的、被批判的、僵持不下的主体。 

我看你蠢,你也看我蠢。

「厌蠢」的背后,是被抹去了的个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受害者。

我哪里是厌蠢,

我是太累了

到这里我终于发现,我根本就不是厌蠢,只是任由「厌蠢」成为了自己情绪的出口。 因为历经坎坷、付出过努力才走到今天,我反感那些「只坐享他人成果还理直气壮的人」;

因为曾经被告知「不要麻烦别人」「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我不满那些「不自主思考,只会不断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

因为太多次被迫为别人的错误负责,我讨厌那些「一直给别人擦屁股补救却不被看到的时刻」。 所谓的厌蠢情绪,其实是我的烦躁、焦虑、委屈和疲倦…… 

500

 无论是电视机里找到白马王子就能幸福圆满的塑料剧情,还是恋爱了就不带脑子的朋友,抑或效率低做事笨的同事,身处在这些场景中时,我的情绪总是快过理解。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被优绩主义推着走到今天,我们早已把努力内化成了行动的原则,即使很累也无法停下。看到那些不努力却理直气壮的人,除了无奈和失望,好像自己的人生也被否定了。 曾经我也可以欣赏影视剧中那些「笨蛋」人设,只是逐渐在生活的挤压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失去了包容的能力。(且越来越爱看别人发疯了) 说白了,加速内卷的社会中,连给自己的容错空间都没有,更别说给别人了。

跳出来看看,

气坏自己又何必

 陷入「厌蠢」情绪中时,自己也免不了被情绪反噬。下次再面对这种情形,或许可以退一步,跳出来看看。

他的问题他解决,我是否可以不过度操心?

在产生厌蠢情绪时,我们往往忍不住拿自己的标准出来说事儿,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这正是「心理边界」薄弱的表现,健康的心理边界应该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对他人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简单来说,就是遵循八个大字: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建立「心理边界」,可以借助「课题分离」的方法。 当别人「对不了解的领域妄加议论」时,即使我们觉得这事儿很「蠢」,但它的后果并不由我们承担,那这就不是我们的课题。及时提醒自己,别多管闲事儿。 

500

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面对别人的「蠢」时,先把自己从情绪中摘出来,试着告诉自己:他不懂也许是他不需要懂、或者是他还没到愿意懂的时候,总之,肯定有他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缺口,当我允许他人的「蠢」在我面前自然发生,也就能够在别人指责我「蠢」时,不去过多在意。 没有人是真正的「万事通」,也不必事事都懂,接受他人的不足就是接受我们自己的不足。

500

厌蠢的扩大是一种情绪暴力,不要弱者互殴

每个人都有觉得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被定义为弱者的可能。 而如果厌蠢发展到极致,一定是一场对弱者的霸凌。 所以,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不如尽量对彼此放宽标准,就像小张视频的简介所说的那样,「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吃过鱼子酱的」。 如果烦躁情绪冲上了头,也至少不要立刻恶语相向。隔着屏幕的交流增加了移情的障碍,我们很难像面对面那样直接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并做出反应,此时情绪化的发言对别人的影响,自己是很难察觉的。 普通和不优秀是生活的常态,面对这个硬邦邦的、未必可以做梦的世界,给予友善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了。 也希望我们都能像小鸭子第一次下水那样袒露自己的青涩。

500

《跃动青春》中美津未来到东京后第一次喝星马克,像小鸭子下水一般的体验,真诚又可爱,朋友们看着她欣慰地笑了。 Anyway,下次再遇到帮朋友解决感情问题,好言相劝 ta 仍然拎不清时,千万别再把自己搞得火冒三丈了,请大方丢一句「尊重祝福」!(话虽如此,能劝得动的时候,该劝还是得劝呐……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