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养生,如何成神?”

作者|   华伟552

来源|   历史的荷尔蒙

苏轼是个养生狂人。

他全方位出击,喝美酒、饮醇茶、练瑜咖、习道术……

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养生方式。

其实,目的都是为了抵御现实的寒冷。

养生,与亲人、朋友、百姓、美食、信仰、写作等等等等,共同构成了苏学士强大的护城河。

1

酒是什么?

对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们来讲,它奇妙地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是灵感的种子,经常激发出艺术的自由状态。

即所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苏轼并不善饮酒,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中国最懂酒的文人之一。

如果酒文化俱乐部只有三个人,那必定是苏轼和陶渊明、李白。

苏轼说自己小时候看到酒杯就会醉,当然这是一种夸张。

成年后,他好几次说自己酒量小。

比如。“吾饮酒至少,常以把杯为乐”,喝酒变成了玩酒杯。

还有。

——“吾饮少而辄醉兮,与百榼其均齐。”

——“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饮,饮一盏而醉。”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

就像恩师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苏轼在乎的,是自身灵魂的解放,是彻底忘掉小我和世俗。

后来他在盛产西凤酒的凤翔和“至少喝一斤”的山东做官,但是很遗憾,他的酒量仍不见长。

大概能不能喝酒,完全跟人的努力无关,它只是一种天赋罢。

是的,写下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一代文豪,居然沾酒就醉。

何况北宋的时候,酝酒技术不高,所谓的酒,在现在看来,可能就居于水和啤酒之间。

所以北宋名将曹翰,据说可以喝“几百合”。

苏轼与曹将军的酒量,居然能相差百倍。

但这并不妨碍他有时候小小地吹一下牛。

他与朋友杨元素在杭州聚会的时候,他写下一首李白风格的作品。‍‍‍‍‍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距离真是人的死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将,衣锦还乡呢?

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与你笑喝三万场酒。

(三杯即倒的人,还说什么三万场的事?)

离别的情绪本就强烈,根本不用借酒来表达。

今天晚上送你离开,夜烛逐渐熄灭,在河塘边似乎看到落泪的杨兄弟。

……

在杭州,苏轼曾经有机会提升酒量。

就像他说的,那地方就是“酒食地狱”。

朋友多,聚会多,当然也有很多机会喝酒。

可是,酒量总是他内心深处,永远的痛。

在黄州,他的物质和精神曾跌入谷低,他经常要以酒浇愁,总算能多喝一点,也只是“而今亦能饮三蕉叶矣。”

这也是苏轼的饮酒态度,不求量,但求趣。

他想表达的是,喝多了没意思。

半醉半醒之间,那才是人生乐趣所在。(“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2

黄州是一个盛产柑桔的地方,苏轼初来乍到,居然想用蜜桔酿酒。

最初的秘方来自西蜀道人杨世昌,以糯米和蜂蜜为原料,酿出一杯甜酒。

《蜜酒》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

天教酿酒醉先生。”

可是,据说因为酒的质量较差,朋友们喝过后纷纷腹泻。

拿亲友们当小白鼠,苏老师的心真够大的。

不管怎么样,酒是一种寄托,苏轼经常会写酒诗。

——"酩酊但酬佳节了。"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再比如他在杭州的一次花会上,酒后作诗一首。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㬱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在这首诗里,他感叹的是时光飞速流逝。

酒后,他还写过《水调歌头》《登云龙山》《西江月》。

看到没,酒在苏轼这里,就是一个凭借,很多情绪借之而出。

他在海南写过一首酒诗。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我在看望朋友后,酒还未醒,忘了归家的路。

仍稀记得回家路上有牛棚,所以就沿着牛粪走。

暂时迷路,这大概也是酒后的一种乐趣吧?!

3

虽然酒量不好,所幸,他还有茶。

苏轼喜欢跟人分享好茶,几近痴迷。

官场沉浮,他经常能得到皇帝赐予的好茶,名为“密云龙”。

此茶产自福建,乃茶中极品,以金线捆扎,仅供皇室饮用,欧阳修也曾专门为这种茶叶大写软文。

为示圣宠,太后皇帝也会给苏轼一些。

这茶有多好呢?苏轼曾记录过。

《行香子 茶词》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品茶后,两腑生风,如临仙境。

能让人忘记荣辱,得片刻安静。

真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品茶图啊!

除了“密云龙”,还有很多茶,都是不错的。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顾渚紫笋茶)

——“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福建南平的新饼茶)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大庚岭下的焦坑茶)

此外,还有四川涪州的月兔茶、江西分宁的双井茶、湖北兴国的桃花茶等等等等。

稍微想象一下,都能让人视觉、味道大爆炸。

4

喝茶的习惯,伴随苏轼一生,包括年老在海南,也不曾放弃。

海南有海水,却缺淡水,我们来看看,苏轼为了喝茶,是如何到处弄淡水的。

入夜的儋州,没有华灯璀璨,只有月光光,心慌慌。入睡前,人们都躺在床上数伤痕。

当然,也有外出排遣的人。

月光下,一个老汉光着膀子,露出浓密的胸毛,正在小溪边上舀水,哗哗哗,哗哗哗,那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溪。

一个晚归的农民大哥正巧路过,听到有动静,以为是野猪,拿起锄头就要自卫。

仔细一看,原来是个人,农民兄弟把锄头放下了。

老汉抬起头笑了一下,笑声爽朗,划破夜空,就像这岛上只有他一个人。

“老头,你在弄啥哩,”农民不解地问。

“嘿嘿,晚上睡不着,舀水哩,”老头回答。

原来,东坡那天失眠了,很想喝茶消磨时光。茶很多,可是泡茶的水没有了,马上出来找水。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在瞎编,喝茶,随便弄点水泡上不就行了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辈子也只能拿茶水解渴了,别谈精神上的享受。

东坡对茶的喜爱,不是一星半点儿的。

他对水质、水温的苛求,是其他饮茶人远不能比的。

他认为,煮沸过度则“老”。

最好的水温应该是这样的。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那晚从野外归来,他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茶壶里发出的“松涛之声”。

茶煮好后,他忍不住豪饮三碗,结果当天晚上就严重失眠。

他索性坐到椅子上,听打更之声,盼窗外鱼肚白。

5

如果说李白做梦都在喝酒,那苏东坡做梦都在……喝茶。

一个是酒鬼,一个是茶鬼。

东坡一辈子写的茶诗,有100多首。

别人敲陌生人的门,一般是讨饭,他是讨茶——

“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睡前睡后,他是要喝茶的——“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晚上加班,他是要喝茶的——“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

做梦时,真的也在喝茶——“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

他走过很多城市乡村。每到一地,首先就是找茶喝。

嘉木、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他像熟悉自己的鼻子一样熟悉各种茶料。

他总觉得,茶是他生命中最默契的一位朋友,悄悄给他安慰,滋润着他的身心。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

在那里,他爱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茶的花式赞美。

《和蒋夔寄茶》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

午醉初醒的时刻,品一杯清茶,享受啊!

茶是怎么弄出来的呢?与芝麻、干面放在一起,研成粉末。

结果家人不是太懂,一半放了姜盐,破坏了茶的味道。

人的一生,总是会发生各种意外的嘛!

但意外,并不都是坏的。

所以,兄弟,人生种种,不要太计较!

6

初识品茶,是在恩师欧阳修家里。

那是公元1058年夏天,父亲带苏轼和弟弟到京城拜访欧阳老师。

那个时候,欧阳修的声望如日中天,名片上印的是,“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而且一年后即官拜枢密副使,是朝廷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苏门三才子,那时还只是汲汲无名的普通读书人。

但有“文坛组织部长”的之称的欧阳大人,还是破例在家中接待了他们。

还亲自给他们父子三人倒茶。

当时喝的茶,名为藏青砖,是欧阳老师多年的珍藏。

看着父亲跟欧阳老师拉家常,21岁的东坡边做笔记,边品茶。

欧阳老师很帅,评点天下人物事件,犀利到位又幽默诙谐。

这让小苏感觉投缘,如沐春风。

“这一定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他微笑着想。

他记住了欧阳老师,也记住了老师家的好茶。

据说,藏青砖茶后来成了他的最爱。每当遇到烦心事,喝一口,立马神清气爽。

他一生都追随着欧阳老师,不管为人,还是从政。

跟老师一起喝茶谈人生体会,令他轻松惬意。

还有人说,东坡后来在湖北黄州泪流满面地怀古,写下不世名作《赤壁赋》之时,据说他手里端的,不是酒,而是一大杯浓浓的青砖茶。

在喝茶方面, 藏青砖是他的初恋。

7

茶还可以治病。

36岁那年(公元1073),东坡到杭州做通判,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不得不向组织上申请病假。

回到家,整个世界清静许多。

病要除根,朋友们都劝他去看医生。

他却一个人默默在家里喝浓茶。

几天之后,他的病就好了。

他高兴地约朋友郊游,并在石壁上题诗一首——

《和汉老弟病起》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看见没,我的病,全是茶治好的!

作为文字大师,他也很难说清,自己有多爱茶。

实在要写,就这么写吧。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是的,“自古佳茗似佳人”。

有人说,这是古往今来吟茶第一名句。

天天和佳人腻在一起,“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品茶,何尝不是在品自己?

我就是要盛开,不管清风来不来。

8

对煮茶和饮茶用具,东坡也很挑剔,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

他记录的茶器琳琅满目,从风炉、汤瓶到茶碾、茶磨,从茶罗、茶匙到茶筅、茶盏。

在喝茶这件事上,苏轼是认真的,是有仪式感的。

在宜兴暂居时,他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将之命名为“东坡壶”。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他觉得,一个人要喝好茶,必须身体力行,自己冲泡。

通过精心的煎、揉、焙、凉、晒……培养与茶的感情。

东坡本爱热闹,几度沉浮碰壁后,不得不收敛自己外放的心,忍受各种寂静和清苦。

茶的透明、润泽、剔透,慢慢过渡到他身上,让他更冷峻,更克制。

茶让他一生保有平静之心和向上之气,让他对现实生活有超然物外的想像和描述。

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疗愈系大师,喝完茶,什么都想通了,无非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9

在苏轼看来,酒和茶,是可以养生的。

无酒无茶,人生不值得过。

人生什么最贵,当然是时间。

欲享寿,必先养生。

苏轼活了66岁,在北宋时期算是高寿。

据调查,同期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不过53岁。

苏轼写过一本养生书《苏学士方》,后人把这本书和沈括的《良方》合二为一,称《苏沈良方》。

我觉得苏轼的棺材板都在动了。

沈括是张衡之后第二位有正史记录的大科学家。

他的《梦溪笔谈》全面记叙了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著作。

沈本人也被《宋史》称为"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

他甚至是谈及石油的世界第一人。

沈括也曾与苏轼交好。

但后来,这个可耻的人,成了陷害苏轼的主力。

陷害的所谓证据,居然是苏轼写给他的私信。

也就是说,沈括业务水平很强,可是在做人方面,渣到家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这里就不多谈了。

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很无奈的。

10

还是回来说养生。

苏轼给前辈张方平写信汇报思想,他是这么说的。

“某近年颇留意养生,读书延问方士多矣。

其法百数,择其简而易行者……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养生的方法,很多很多,比起服药来,效果要强百倍。

苏轼研究过气功,参悟过辟谷,尝试过食疗。

他开出四味长生药,“一是无事以当贵,二是早寝以当富,三是安步以当车,四是晚食以当肉。”

意思分别是,保持平常心,生活有规律,平时要运动,饥饿才吃饭。

他喜欢一切菊花,写过“菊暗荷枯一夜霜”“菊花须插满头归”“熠熠溪边野菊黄”等诗。

他喜欢粥和汤,伏苓芝麻面,竽头,还有雨水、井水和圣散子。

他独创身心养生法。

有的方法,看起来像笑话一样。

比如,把鼻涕吸进嘴里,反复在口中回味。

比如,偶尔吃尿做的丹丸;

再比如,每天半夜,叩齿三十六下。

他爱禅坐,有段时间还很痴迷。

苏轼对炼丹也很有兴趣,但不像帝王们那么迷信,总是浅尝辄止。

在这方面,他很清醒。

真是难得的清醒。

11

在苏轼看来,养生如果以失去乐趣为代价,那还不如放弃。

是的,乐趣是他在生活中的首选。

有人根据苏轼的作品,总结了他人生中的种种乐事,大家可以品味一下。

《十六乐事》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开动。

如果经历过这十六种乐事,这辈子是不是就够本了呢?

很多人生活在这世界上,是囫囵吞枣。

他们"既生之,则活之",没有真正认识过人生。

苏轼不一样,他真的是一位发现大师。

就像他当初到黄州,一路苦闷孤独,但他马上发现了乐趣。

《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本来环境非常恶劣,心情非常糟糕,可是看到有300条清清的溪流,像我的朋友一样陪着我到黄州,心情就豁然开朗,非常NICE了。

这明显是老天对我的厚爱呀!

活着一天,就乐呵一天,这是他快乐的源泉。

12

苏轼还有一个方法自救,在种种危机中,冷静面对人生。

那就是他的信仰。

他是儒道佛等各种精神的集大成者。‍‍‍

首先,他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他能一直在官场坚持,希望为苍生多做些实事。

其次,他的悲天悯人,来源于道家思想。

北宋,道学繁盛,达到顶峰。

宋代皇帝几乎都是道家粉丝,民间甚至传说,宋仁宗是道家天宫的一尊大仙。

苏轼小时候读的,其实是道教学校(天庆观北极院)。

说张道陵天师是苏轼的第一个人生偶像,一点儿也不过分。

当时,在苏家的大门、卧室、书房,到处都是天师的画像。

此后一生,苏轼对道教情有独钟。

当道家思想附着在这位文学大师的灵魂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

他在《放鹤亭记》中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道教思想就像神经系统一样,布满他的五脏六腑。

这也让他养成了生性旷达,为人率真的个性。

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深晓《周易》,终生爱与道士高人交往,并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铁冠道人。

在他被贬时,他最喜欢的去处就是道观、道堂,在那里,他一坐就是一下午。

在那里,他文思泉涌,写出了著名的《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

《众妙堂记》

"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谪居海南,一日梦至其处,见张道士如平昔,汛治庭宇,若有所待者,曰:“老先生且至。”其徒有诵《老子》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广州道士崇道大师何德顺,学道而至于妙者也。故榜其堂曰“众妙”。书来海南,求文以记之,因以梦中语为记。戊寅三月十五日,蜀人苏轼书。"

此文是他在生命倒数的时候,回忆老师之作。

都50多年了,他的记忆仍旧清晰,感情丝毫不减。

但他又是清醒的。

当年,李白、韩愈、白居易都爱丹药。

李白最痴迷,到处访道求仙;韩愈看中的是服用的效果;白居易最享受炼丹过程。

苏轼呢,虽然一生爱修道,但对炼丹这事,他是持保留态度的,“绝不敢服”。

13

对道教,苏轼终生受益,佛教亦然。

他学佛很早,“少年知读佛书,习惮理。”

在杭州,他认识了不少高僧。

在黄州,他在安国寺长老的指导下,学习打坐,基本可以达到“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1095年,苏轼被贬惠州,苏州定慧禅院的领导派弟子去看望,苏轼即回诗一首。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其一》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

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这首诗虽朴实,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世间生物皆平等,特别是小动物们,我见犹怜。

这种伟大的慈悲精神,就来自于佛教。

三教精髓傍身,苏轼心中再无忧惧,平和地看待面前发生的一切。‍‍

甚至他变得更有自我。‍‍‍‍‍

生命最后一刻,维琳方丈让他默念"西方极乐世界",好像只有这样,才更可能去那地方。‍‍‍‍‍‍‍‍

然而苏老师用尽最后的力量来辩解。

他说,此生已极乐,它与西边的那个世界,不该是割裂的。‍‍‍‍‍‍‍‍‍‍‍‍

人活到这境界,是真的通透了。

14

苏轼不是一般人,所以最后想再说一下他做的梦。

心理学家认为,梦的内容,无论是清楚还是隐蔽的,都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

其实,梦也是养生的一部分。

在老苏的诗词里,提到梦的地方,大概有300多处。

总之,他入睡以后,大脑也挺忙的。

醒后整理梦事,用文字固定下来,就是一个精神涵养的过程。

他最早的梦,是八九岁的时候,梦到自己的前世是五戒和尚。

后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各种经历和情感也进入他的梦乡。

来看他的几个梦境名句。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西江月·平山堂》)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华阴寄子由》)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他的梦,五花八门。

梦里有父亲、弟弟、妻子,也有观音、和尚、婴儿、名伎和小学校长;

他梦见过唐明皇和宋神宗(求重用);梦见偶像司马相如向自己求画(完全是得瑟);

他还梦见过大雪、镜子、、蝴蝶、故宅和老马……

上面是美梦、好梦。

还有纯出气的梦。

比如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将现实生活中的政敌全都扫进“鳖相公”,畅快,解气。

总之,不太好说的,他都借梦说出来。

说完,便舒坦了。

这种对梦境超强的还原和加工能力,也只有苏轼。

在他众多头衔之外,请再加一个:做梦家。

点击「历史的荷尔蒙 ID : lishideqiutu2017」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