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通缩是隐患,反而沾沾自喜的是什么逻辑
【本文由“彼岸客”推荐,来自《中国全球唯一通缩,真相超乎想象》评论区,标题为彼岸客添加】
作者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是因为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突破和战略定力,是中国的优势,不必过于担心。然而,我觉得,这种看法忽视了通货紧缩的本质和影响,夸大了生产成本下降的原因和效果,忽略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风险,以及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信用货币时代,通缩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历史上,多次通货紧缩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如美国的大萧条、日本的失去的十年、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等。通货紧缩会打击企业和个人的信心和动力,导致投资、消费和生产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我恢复。因此,无论我们的通缩是不是因为作者所说的原因,都应该高度警惕和积极应对,这也是为什么高层密集发布了这么多提振经济的措施的原因。
以生产成本下降来解释通货紧缩是不充分的。生产成本下降并不是通货紧缩的唯一原因,也不一定是技术革命的结果。通货紧缩还可能是由于需求的变化、价格的刚性、政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比如,近期的猪肉价格下降,并不完全是因为生产成本下降了,而是因为需求下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了18.2%,但猪肉销量也同比下降了12.3%。这说明,猪肉价格的下降并不是市场供求的平衡,而是消费者的消费降级。在失业和失信的背景下,很多人餐桌上的猪肉不知不觉换成了青菜豆腐,身上的羽绒服悄悄换成了军大衣。而汽车价格的下降,并不完全是因为生产成本下降了,而是因为汽车市场的竞争和饱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11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6.7%,但汽车价格也同比下降了8.9%。这说明,汽车厂商为了保持销量和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价促销,在而不是因为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生产成本下降并不能完全解释通货紧缩的现象,也不能作为通货紧缩的正面理由。
产业升级复杂而充满风险,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对就业、竞争、创新并不都是正面促进。产业升级可能会带来就业的下降、竞争的加剧、创新的困难。可以看到,制造业就业在下降,年轻人顶风冒雨送外卖也不愿意在空调车间打螺丝,没有充足劳动力的情况下企业被迫推进自动化生产,又反过来进一步压缩了就业。产业升级并没有促进就业,通缩背景下大家的收入也没有提升,那么这种升级对于很多人来说意义不大。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出口疯长,但也要面对全球的竞争和反制,内部通缩下的产业升级并没有保证国内市场,反而造成了出口依赖,大家辛辛苦苦供应全世界,而自身的利益也没有保障。当然,长期看,这种极致内卷的升级是有利的,会让我们的制造业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
所以我认为,通缩不是优势,而是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