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果不接地气,结果就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了

        前几天,我在《邢成举:数据不共享,基层负担加重,这样的监测系统还有什么用?》评论区的留言被推荐上了风闻我所在单位用在某信息平台录入上的经费,有的年份几乎占本单位财政预算的六分之一_风闻 (observersnews.com)。有一些话还想继续说说。

       先说说我提到的这个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下了很大功夫精心构建的,因此结构非常复杂,要求很多很高,不只是填数据的事。比如,它要求村上的所谓专兼职干部每月至少一次入户走访服务对象,还得把走访情况记录进这个平台并上传照片(说到拍照留痕,我真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主意。只要我脸厚,多带几件衣服到服务对象家去换着拍,到时传上平台,你有本事分得清我造假了吗?要拍照,往往会出现以下奇葩现象:干部入户啥事不做就先忙着把手机拿出来拍照,怕后面忘了;如果没有第三者在场,要么两人来个自拍但可能最后平台查验通不过,要么四处找人来拍)。这要求貌似很正常。但是,不少地方并没有明确我们这个系统所对应的专兼职干部,为什么?基层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分得很细,何况根本就没有这笔经费,不给钱还要人做事?没办法,我们只得厚着脸皮不给钱要求村干部去做事了,不然平台要扣分呀。村干部并不属于我们管理,做多做少只得随他意,实在不行就只有造假了。问题是你一个省级主管部门,非要随时掌控全省每个村的干部入户情况,是不是管得太多太宽?是要学习常凯申微操吗?这个平台还要求服务对象参与,按服务对象登录的情况计分。我们就得去推广这个平台,动员服务对象登录。但是,服务对象普遍文化程度低、家庭较困难,多数人没有智能手机。而且他们没有登录这个平台的需要,有什么事直接线下就办理了。亲自做过实事的人都知道,光一个简单的“推广”二字,要做到位,不知要花多少时间费多少口舌。但平台的要求又不得不完成,怎么办?只得作假,发动单位职工和乡镇干部用尽可能多的手机号冒充服务对象登录,能登多少算多少,尽量争取少扣分。这种貌似合理,实则不接地气,虚耗人力的要求还有很多,我懒得举例了。不要以为这个平台是好欺骗的,它有人工督查核查机制,但全省那么多县市区,你查得过来吗?被查到扣的分总比作假得的分少,还是有“赚头”。

        其实,这个平台所统计到的数据,一直有现成的渠道提供,通过它收集数据纯属多此一举。我曾试着估算全省用在这个平台的花费,得到的数据让我心痛不已,真是巨大的浪费!

        这个平台的年度运作大致是这样的:安排部署-培训动员-录入修改督查核查,中途穿插各种小结总结分析、再安排再督促等大会小会-年终从省一直到村一条龙打分排位-稍事休息-录入内容全清空,从头再来。在我看来,这个平台唯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可以方便省级主管部门,随时对各地市、县(区)、乡镇直至村进行考核打分排位。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就非常明显了,工作的方式、目的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以前各级下基层是了解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此后几乎就只有了解、督促和指导基层录好平台这一件事(包括省级主管部门处级以上领导到我们这儿,也几乎只谈这件事)。因为要打分排位,各地积极摸索工作经验,有的发挥出“聪明才智”,在得分排位中突飞猛进,有的找不到窍门,长期处于摇尾巴的状态。我所在市的一个县,前些年一直排全市前一二位,后来牵头负责这项工作的临聘人员考上了其他县的公务员,在他离开后,还是那一套领导班子,还是那一套人马,却从此一蹶不振,排位一直处于倒数二、三位。可惜我跟他没有接触,就无缘了解他的“独家秘方”了。一个注定活不到一年又得去投胎的平台,一个数据内容可疑的平台,一个异化了工作方式和目的的平台,值得基层一年到头围着它团团转,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吗?

        主导建立这个平台的领导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据说好学习肯钻研,头脑灵活,思路很广,非常敬业,对这个平台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就我和很多相互交流过的同行看来,就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东西。因为已经有更简单实用的网上工作平台存在,这个新平台不过是叠床架屋,更豪华更气派,但一些要求总是让人头疼不已。而且新平台在每一年的不断进化中,都变得更复杂更不易操作。我们单位牵头负责这个平台录入的人,经常到年终都没搞清楚为什么有的项目分数就是不涨,究竟是哪出了问题。有的知识理论水平高的领导,自认为走在时代前列,站在创新前沿,自以为在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虽然搞出来的东西像模像样,目的意义必要性一套一套的,但是它不接地气,不考虑理论或想象与实际工作的差异,把手段当目的,终归是一个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正面价值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我想起了我以前在另外一个单位的事。我们这个地方有30余家从事同一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北京经营,每家企业都有我们的下属基层组织。某年,几个相关单位商议派人去了解一下运行情况,我有幸第一次去了北京。在查看其中一家参与过08奥运设施建设的企业时,我大受震撼,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看起来,整个企业运行的正规化程度超过了绝大多数县级机关乃至市级机关。在向我们介绍企业情况时,张口闭口企业文化,声称要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领企业发展。企业办有内部小报,管理层必须要达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企业还每年出资送管理人员去某非常著名的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管理理念。在回宾馆的路上,陪同我们的企业主管部门原领导却有些忧心地对我说,这家企业以前发展不错,老板啥都好,就是近几年太务虚了,企业要赚钱要生存才是第一要务。由于车到目的地,这个话题就没有继续下去。过了一年多,这家企业的一个管理人员到我们单位来办手续,他告诉我,公司已经垮了,人都走光了,只剩老板两口子留下收欠账。

        还有就是我弟他们公司的事了。他们公司在全国大部分省会都有分支机构,在某国也有对应的公司。他是公司的第一批员工,现在已成为高管。以前在老板的亲自带领下,大家都干得很愉快,企业由10几人发展到好几百人。后来,老板累了想享受生活了,就找到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自己彻底退居幕后。这个职业经理人是国外某著名大学的留学博士,也是一个好学习肯钻研的人,高唱企业文化,一学到某个新的管理理念,就迫不及待拿到公司来实践。初来人一看,哇,你们公司好高大上!实情是天天大会小会不断,加班是常态,紧箍咒越念越紧,员工随时处于紧张状态,苦不堪言。我弟面对应接不暇的各种管理理念,肩负落实的责任,却感到接受不能,只得默默期盼公司能辞退他,因为他主动辞职的话经济损失会比较大。而这个公司并不是啥高精尖的公司,打个比方,他们干的事类似于媒婆,就是牵线搭桥,外加对“求偶人员”进行培训。我弟不解地说,公司本就该好好抓业务,把主要精力花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不停地折腾,对企业发展到底有啥好处?

        由于工作关系,我对企业和企业管理没有机会进行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最后两段只谈现象不妄发议论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