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b站@曾大力呀 言论「男性编纂的理科教材不适合女生学习」?

500

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中,这个结论本身也已经是一个常识,这背后的确也是有很多被人忽略的地方。但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到底是“理科”还是“理工科”。

很多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是因为默认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理工科的知识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理工科的知识生产同样也是人类知识生产的一部分,并且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理工科知识,也是人类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结果。这意味着,在过去以父权制为主题的人类文明史上,很多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有偏向性的。

简单来说,人类发展科技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而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则是由不同社会所处的阶段而决定的。所以,在战争状态下,大量的资源会被投入战争领域,军事科技的投入就会加大,而在和平状态下,投入战争的资源就会变少。

因此,我之前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研究隐身战斗机的涂装材料和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衣,其价值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是科学。但是,任何一个负责的领导人都会有先把大部分经费批给前者。

而在性别方面的偏向,也导致很多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理论,在现实中频频遭遇挑战。比如,在医学方面,提起心肌梗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一个人痛苦的捂着胸口的形象。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后来医生们慢慢发现,女性在这类疾病上的表现与男性有很大不同,女性往往首先会感到胳膊、背部疼痛。这就导致针对女性的误诊非常普遍,其误诊率较之男性高出2~3倍以上。

女性的被忽视,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长期的人类文明史上,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大部分女性都承担了家庭内的繁重劳动并被要求隐忍克制。因此,很多女性往往一身疾病也不会去治疗,导致女性患者在医疗领域积累的数据相对较低。而在古代社会,男性通常被赋予了一个家庭主心骨的地位,再加上对男性的问诊一般也没有太多禁忌,所以对很多疾病的描述和积累的医疗经验,就是针对女性而展开的。

将这个视角放大到工科领域,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虽然很多女性也进入了学校,但整体上看科研领域、工程技术领域的主力还是男性。这使得这些领域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依然是以男性思维为主,女性的很多需求被排在了末位甚至是被忽视的。这些东西,往小了说,包括产品的人机交互方式、尺寸规格型号,往大了说则是很多产品的设计定位都是男性向的。

就拿几乎人人都离不开的手机来说,如果你关注一些女性UP的话,会发现很多博主手里都有一台iPhone X。按理说,这样一台五六年前的手机,在性能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今天的主流,为什么那么多人还会有这样一部手机呢?甚至很多人是一部iPhone15 Pro Max,一部iPhone X这样用?

这背后的理由,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想不到的——因为iPhone X有一套独特的硬件算法,可以在不美颜的情况下产生更自然地拍摄效果。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iPhone X能把人拍的更好看。

在这里,你不需要摆各种参数来证明iPhone X如何落后。即便你可以从参数上证明iPhone X的落后,但是这么多人女性喜欢iPhone X,至少证明iPhone X拍出来的照片是符合女性观感的。这一点就够了。

过去这些年,智能手机的进化,基本都在朝着越来越大的镜头模组和越来越重的机身方向前进,只有在女性手机产品线上才能顾及一部分女性用户的需求。而就是这一点需求,也被很多男性用户视为智商税——因为在这些人眼里,那些改进的软件层面的算法、相对小众的出货量到来的单机成本上升以及渠道铺货成本等等都是不要钱的,唯一能决定手机卖什么价格的就是参数,在此之外多一分前都是智商税。

说回到这个视频本身,其实UP主想表达的重点不是“理工科知识”而是“理工科教材”或者“现行的理工科教育体系”。当然,作为一个非理工科专业出身的人,理科知识基本只停留在了高中,但是关于教育体系还是可以说两句的。

之前知乎上有关中国大学教材的评价的问题下,几乎所有人都在吐槽中国的大学教材烂——也包括理工科教材。那么,中国大学的理工科教材教的知识跟国外不一样吗?既然一样,那为什么要吐槽“烂”呢?

这不还是说这套教材的编写不合理,学习效率低嘛。

说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思路有问题,这个相当正常。而且,访谈的对象也是从事脑科学研究的,从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谈理工科教材的编写问题,也是正常的。

但她的观点本身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依然采用了性别的二分法,将男性/女性分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然后认为男性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女性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这其实也是陷入了刻板偏见的误区——一方面,任何一种学习模式都不是只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和性别所有,像是里面提到的交互式的学习,作为男性我也更习惯这种模式;另一方面,除了生理上的共同点之外,关于“女性”的很多观念,其实是被社会造就的。如果一定要给女性在科研、工程技术领域的比例较低找一个原因的话,那么基于传统社会共识的“女孩子不要学工科”偏见,可能比“男性编纂的理科教材不适合女性学习”的影响要大的多得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