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大停滞是因为技术跟不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

【本文由“工业党经济学”推荐,来自《到底什么是基础研究?》评论区,标题为工业党经济学添加】

  • Gx
  • 1,什么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解决的是"是不是,行不行"的问题。

    应用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锂电池是怎么来的?你得先发现锂这种金属有足够的导电储存特性,即便发现了锂有这个特性,就可以做成电池吗?这就涉及到可行性的问题。可行性被证明可以了,之后大面积的研发投入,技术迭代,才让锂电池成为现在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锂金属有这样的性质解决了是不是的问题,制作出第一块锂电池解决了是否可行的问题。这叫基础研究。而之后电池技术不断研发更新迭代,叫做应用研究。

    2,那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哪个更有意义?

    二者并不是比较的关系,一方面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之前,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应用研究。一方面只有通过应用的不断扩展,才可以证明基础研究多么有意义。

    没有锂金属性质的发现,并且第一块锂电池的研发,就不可能有之后锂电池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之后大量后续研发投入,让锂电池性能越来越强,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大,也就不会证明当年发现发明锂电池这个基础研究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最大的区别在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只是个结论,千辛万苦发现了这个结论,并且公布出来之后,全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都是一样的,没做过这个基础研究的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把这个结论拿过来用,没有任何成本。就像锂金属可以储存电,这个研究成果公布了之后,全人类都知道了。

    而应有研究则是实现的过程,我能实现,你也知道我可以实现,但是你就是做不到,要达到我的水平,需要克服艰辛的努力,有着极高的成本。比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其他企业非常清楚他们的水平有多高,但要达到他们的水准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所以,基础研究本质上并不产生效益,是在为全人类做贡献。而只有应用研究才能最终产生生产力,产生商业价值。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为什么杨振宁反对中国承接欧洲的粒子对撞机项目?因为这么做等于拿出几千亿为全人类做贡献,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承担不起这个成本。

    4,中国的研发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应用研究突飞猛进,而基础研究差距很大的情况?是因为基础研究更难吗?

    当然不是,二者难度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事实上应用研究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对于类似于中国这种后发国家,二者之间的区别决定了中国的应用研究难度要低于基础研究。

    原因还是在于二者之间的区别。

    基础研究的结果就是个结论,研究出来了全世界都知道了,没有必要重复研究。所以,基础研究的突破注定都是最前沿,探索未知世界领域的成果。本质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应用研究由于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我能研发出来你未必能。所以后发者可以对标领先者进行研发,比如ASML研发出了EUV光刻机,证明这条路可行。中国可以跟随追赶,本质上是摸着先行者的后背过河。

    摸着先行者的后背过河当然比摸着石头过河容易,这就是目前中国貌似基础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的原因。看看目前我国的大量成果,是不是都是在对西方已经有的产品进行重复研发取得的成果?有多少是纯粹意义上的原创?

    5,中国科研水平究竟怎么样?是否超过西方?

    真实的事实是,一方面要肯定中国科研水平巨大的进步,确实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是事实。但中国科研整体水平,相比美国差上一个级别,这也是事实。

    原因在于直到现在,在投入了巨大的资源的当下,中国仍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革命性的原创科研成果。其实你抬眼看看四周就知道了,你能看到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是西方发明的。

    点灯,手机,电视,汽车,电脑,乃至于目前居住的住宅楼的格局形式,也是脱胎于古罗马的公寓。唯一一种到目前来讲使用量极大的科研产品还是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

    这背后反映出中国到目前为止,科研还是以追赶能力为主,并未有很强的原创能力,这种情况下你说超过美国,徒增笑耳。

    承认落后没有什么丢人,只有正视差距,才能进步。

革命性的原创科研成果”!

如果有什么东西比这句话更加具备“婆罗门色彩”的东西,那一定是印度教经典。

在你们这帮“形而上学”病患者的心里,中国人眼中的宇宙和西方人眼中的宇宙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你们这帮“形而上学”病患者的心里,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势与逻辑。

有一个传说,说当代科学存在大停滞。

对此,形而上学主义者的对策是沉思,无限制的沉思,永远的沉思——这就是自然科学停滞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如果有“科学停滞”这回事的话,你们这些人“在西方得势”就是核心原因。

请你思考一下,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为什么出现在19世纪而不是18世纪?显而易见,在18世纪的技术水平之下,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根本无法在实验室中做出来。

再往前一点,在伽利略时代,如果不是当时欧洲的钟表等精加工技术和光学技术的成果,伽利略根本无法开展那一系列实验。

回到当代,如果激光测量技术不出现,全球大概仍然对爱因斯坦的“引力波预测”望洋兴叹。

技术和科学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一对,没有相应的技术,理论就不是理论,而是猜想。比如我最近看了许多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科普,我发现现代物理学不是没有乌云,而是存在巨量的乌云,但是,由于技术能力不达标,只能看着,要么干脆就纯粹的靠“蒙”,比如著名的霍金,他的理论里“蒙”的成分显而易见。

面对这些乌云,要么需要超高的能级,要么需要接近绝对零度的稳定技术,要么需要面对现代高科技材料无法抵抗的压力,要么需要巨大磁场强度、电场强度......

面对这种困局,总有傻逼想要靠着“沉思”去解决。

这种婆罗门趋势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具备这种倾向的人往往在其行动逻辑上存在巨大“利益链”——这些总是在不自觉的或者主动充当跨国金融垄断资产阶级的学术打手。

人家说你们是皇帝的新衣,要我说太客气了,你们就是一群病人,而且我可以肯定当你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定会拿出“神”来BB。

信息网络技术的核心——“芯片制造技术”一开始和量子力学到底有没有关系?

上世纪90年代的586往前,真的和量子力学有关系?显然半导体技术一开始和量子力学毫无关系,只是材料实验室的一种成果。只是到了最近,随着加工精度的提升,量子力学才开始体现他的威力。

我的看法是:文科生最好少BB自然科学的事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