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哲学体系是怎样炼成的(框架简述)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晦涩著称,研究与解释的著作数以百万起计,是西方哲学无法绕过的中流砥柱。

康德在其哲学中创设或重新定义很多概念,这让很多初学者烧脑,常常为一句话的具体意思上索下翻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康德哲学没有那么难,他主要了围绕着两个关键步骤和一个基本方法串联起来构造了一个从主体到客体、纯粹理性到事物自身的认识论模型。

第一个关键步骤:“验前(先天)”概念阻断“经验”对必然性的侵蚀,把必然性与“验前”关联起来。

康德哲学是研究“验前(先天)”的哲学,即被称为先验哲学。那么“验前”指什么?“验前”这个概念是康德创设的,主要是为了区分“经验”这个概念。国内把“验前”译为“先天”使之具有与生俱来本自具有的歧义,“先天”确实有与生俱来的含义,但指的概念观念自身与生俱来本自具有,而非指主体的理性能力,这是后来黑格尔从康德的“验前”出发而发展的哲学路径,此处不表。我觉得按德文原意译为“验前”是最切合本义、简单明了的。康德提出“验前”概念的本义是“经验之前”,强调的是不在经验之中或之后,即不依赖经验、独立于经验、非经验、与经验无关。这里有个历史背景,即休谟从哲学上动摇了因果必然性的经验基础即是说因果必然性无法从经验中获取,经验对必然性是有害的从而危害了科学知识的必然性基础。为了重新确立与保证理性知识的必然性,康德提出“验前”概念从逻辑上切断“必然性”与经验的联系以使“必然性”不受经验的不确定性所影响。休谟的哲学诘问使“经验”与非必然性关联在一起,康德设定“验前”为非经验的,那么必然性作为非非必然性则与“验前”有关联的逻辑可能性,剩下的问题就是论证“验前”的存在及与“必然性”这种关联的存在。康德没有正面直接从逻辑上论证“验前”与“必然性”的必然关联,而是用“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和“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这两问题论证了上述问题,因为在康德时代公众认知中,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是已存在并具备普遍必然性的两门学科,康德则阐述了上述两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与前提并非经验获取的而是“验前”形成的,从而使“必然性”与“验前”成功关联起来,“验前”等同于必然性”。简单地讲,“验前”纯粹是一个逻辑设定,是对“经验”的否定同时否定掉非必然性,不要经验地表象地去想“验前”是什么,而要逻辑地去思考“验前”的逻辑意义。大多数情况下,“验前”即意味着理性必然性。

“验前”既然否定“经验”使必然性回归“非经验”,这个“非经验”是什么?是理性!“验前”概念使康德哲学重新回归到笛卡尔的理性主体上,回归到反思阶段。康德重新审察理性主体的理性能力,使必然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经验基础上。

笛卡尔是从经验思考到达理性反思的,他否定了所有经验对象同时也否定了所有观念对象,最终他无法否定的是思维活动自身,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无法推翻抹掉思维活动自身,两者都是在同一个思维活动中进行并且恰好证实了思维活动(正如射中靶心和未中靶心是同一次射击活动),也就是说思维活动自身是优先于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思维状态,思维活动自身是“思维状态前”的,如果把“思维状态”定义为“观念”,则思维活动自身是“观念前”的。这个思维活动即是理性主体。康德不像笛卡尔一个一个对象去排除清洗,而是从逻辑上直接划分片区,分为经验与验前两个片区,在验前片区先到感性直观形式再到纯粹理性概念最终抵达纯粹理性能力即理性主体。紧接着,康德厘清纯粹理性能力的活动边界,确认纯粹理性能力的活动产物—纯粹理性概念具备普遍必然性,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把理性必然性与外部事物是怎么样关联起来?

一个基本方法:分析方法。理性主体要把理性必然性不折不扣地与外部事物关联起来,这意味着每一个纯粹理性概念在理性主体中与在被关联的事物中具备同一性,而在分析判断中,“分析判断在谓项里面所说到实际上没有不是在主项的概念里面想到过的”,由此康德推出新思想方法:“我们在事物上验前地认识到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放进事物的东西”、“理性验前地认识到的,就是它自己按照概念放进去的东西”,故此事物的必然性即是理性主体所构造的理性概念所蕴含的理性必然性,这是康德灵机一闪天才般的想法,只需要把理性必然性通过纯粹理性概念形式传递给或者说给予外部事物,外部事物的“理性必然性”就必然地被理性主体所认识,现在新问题是怎么样把理性必然性给予外部事物?因为理性必然性是由纯粹理性概念承担的,是观念形式,而外部事物是广延实体形式,这是两种完全无法沟通的形式,贝克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否认外部实体事物的存在,康德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把必然性与自然实体关联起来,才能夯实知识的必然性基础。于是康德更天才石破天惊的想法在下面来了。

第二个关键步骤:把外部事物拆分为“现象”与“物自体”,现象由经验表象和验前概念构造而成。正如上段所述,我们无法把理性主体内部的观念形式直接给予到外部广延实体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把观念形式给予到同样在主体内部的感官表象,杂多表象是由感官受外部事物的刺激与感性共同构造的,纯粹理性概念经由统觉统摄或者说调用杂多表象形成事物现象,由此构造而成的事物现象是存在于理性主体内部的观念形态,其中的理性必然性即必然地被理性主体所认识所把握。因此,外部广延实体被康德设定为“物自体”,不可认识,不是认识对象,只提供感官刺激由感性形成表象;我们平常说的所认识的事物是纯粹理性概念统摄杂多表象形成的现象,是理性主体所构造的精神现象、观念现象。康德就此打开了观念论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所认识的其实是观念,是外部“物自体”所刺激内部表象与内部理性共同构造的仿真体。更进一步,我们每个人在思维着的其实是自己的观念,只有当一个理性主体的思维活动与另一个理性主体的思维活动高度共振时,才能理解彼此的观念,即是说“认识你自己”。再进一步衍生就已经很接近黑格尔哲学路径,故此,不懂康德就无法搞懂黑格尔。

这第二个关键步骤是康德哲学很炸裂的构思,也是很多哲学爱好者无法理解的地方,特别是机械唯物论者。人类认识外部事物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个人理性类似一台虚拟仿真系统的主机,个人感官即类似主机的感应器接收外部实体信息后上传给主机仿真系统,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外部实体事物呈现在主机内部是谓“主观”,同时无数个人仿真主机相互交流形成仿真系统互联网,其中仿真体程度高度契合一致的是谓“客观”,主客观都发生在仿真系统即理性内部,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仿真契合度的区别。理解的关键点在于:康德在此处并没有阐述本体论,他论证人类认识是在逻辑上是怎样进行的,他只是在阐明理性认识的过程—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实质上是主体构造客体的过程,当然,是理性主体构造理性客体(现象),因为康德承认物自体的存在,并且是现象质料的来源;理性主体是观念形态,它够不着广延实体,康德安排感性直观能力作为协调中转机构,康德不够大胆,他应该直按设定“感性主体”,感性能力是感性主体的能动性,它构造“感性客体”—杂多表象。感性能力不是理性能力的附属能力,而是理性能力的基层能力,理性能力是感性能力的进阶能力。在构造感性表象方面而言是感性主体,另一方面感性主体能够接受来自广延实体的物性刺激,它必然需要另一个不同的主体作为协调支撑—“物性主体”,同样,物性能力是感性能力的底层能力,感性能力是物性能力的进阶能力。三个主体互相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认知过程。三个主体整合在一个个体里在逻辑上有点怪诞,更严谨的表达是主体的三个维度:理性、感性、物性。总之,不要表象地理解认识,而要先验地逻辑地理解认识,从而认识主体。至于实体性客体即外部实体世界,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认识仅仅是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其中一种方式,还有非认识的存在方式,不是理性主体所能理解,那才是本体论的是其所是。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经验地构造感性表象,验前地构造理性概念,两者共同构造精神现象(自然现象),事物(非事物自身,即现象即自然即精神)的必然性由理性主体所给予,但,这是理性主体内部的仿真映象与仿真过程,事物自身需要新的感性主体和物性主体去处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