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票房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
昨天晚上带孩子去看了《志愿军之雄兵出击》,现场入座率还是挺高的,两个多小时的演绎也总体还算不错,有几个片段甚至让我流下了眼泪。
但这部明星众多、投资巨大的电影,票房却并不理想。刚查了今天的实时数据,不过2.2亿,在国庆档绝不是一个好的数据。
问题出在哪儿,是不是说主旋律电影已经卖不动了?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有这么几个:①对出兵的决策过程交代得很充分,特别是高层的不同意见,以及军工专家认为绝对打不赢的对比判断。林巧稚现场回答毛泽东的细节,刻画的不错。②花了很大的场景描写了松骨峰战斗,把这场惨烈的斗争过程,以及伟大的战斗精神刻画得很充分。③三十八军从入朝第一战的失误到后来万岁军的转变,脱掉裤子过河的场景,以及两次“无线电静默”带来的喜剧效果。④人物描写没有陷入脸谱化,美军也有一遍遍冲锋、为了逃命而拼命的动力,志愿军也有放开跑车打步兵、结果炮车端了师部的失误。⑤战斗中的人物成长史,特别是通信兵因为不会用玛祖卡导致战友牺牲,一步步成长为合格战斗员的心路历程。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一些突出问题,影响了整体票房。①前期宣发存在重大失误,小丑剧照让很多观众反感,选择自己儿子当主演也不是个好的做法。②故事总体缺少新意,因为决策出兵这个场景描写的太多了,几乎每部志愿军电影都会涉及,情节上没有太多新意,缺少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③人物刻画不够饱满,特别是彭德怀、毛岸英的形象看起来比较单薄,性格上缺少那种军人的精气神。④志愿军的战略战术几乎看不出来,战略部署全靠动画显示,现场指挥全靠连长指导员一遍遍大喊“趴下”“防炮”,地表最强步兵的打仗办法看不到精髓,让人想不通为啥能够抵挡住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⑤文戏与武戏的交叉有些混乱,特别是那个小翻译员看起来怯生生的,不像是适合去联合国的外交官,不过看最后的彩蛋,她是第二部的主角。⑥战争场景有些夸张,像松骨峰上以为只有一个人幸存,结果在战场上大喊几声还有没有活着的,十几个人举起了手,一下把现场人都看笑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看,一起讨论一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