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知识的盛宴——一位观察员列席思想者论坛的随笔

     欲扬先抑的一天

      久闻观察者网年度思想者论坛的大名,奈何往年的论坛都是闭门举行,虽可闻其声,但实难窥其真容。幸甚本年度论坛开放观察员列席参加,而一带一路十周年的主题又是我们共同经历,感同身受的,因此作为入选参会的观察员之一,实话实说,是带着一丝按捺不住的兴奋的。于是乎,定了参会当天四点多的闹钟,准备乘早上第一班高铁前往魔都的会场,如果能第一批赶到会议现场,没准还能逮到野生专家合个影什么的,嘿、嘿、嘿.........。但当我开着小车哼着歌,在五点多钟赶到所在城市的高铁西站,看到紧闭的高铁站大门的时候,整个人是懵逼的......心想:不对啊,还有20分钟就发车了,这没开门是什么鬼.....经过站门口的大叔提醒,我检查了一下我的订票信息,坏了!走错高铁站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乐极生悲,又也许欲取真经,老天必先苦我心智,反正我心里盘算了一下,是怎么也来不及赶到另一个高铁站乘车了,只能马上改签了下一趟车,于是乎我的第一批到达会场计划,变成了大概率可能迟到,实在是让我既难过又尴尬。

      先给组织的小姐姐留言坦诚了错误,到达上海站后我开启了一路狂奔模式,琢磨着挤地铁是肯定来不及了,周末早上魔都应该不至于堵车,于是出了站就叫了辆出租车,嘱咐师傅赶时间,一路赶往会场。紧赶慢赶,最后还是迟到了几分钟,于是乎论坛开始不久,就出现了一个拿着雨伞,背着包,满脸尴尬挤进会场座位的身影,我这个没啥学术背景的列席观察员非常尴尬的扮演了压轴出场的角色。好不容易坐到座位擦了擦满脑门的汗,定了定神,发现不幸中的万幸,尚在张维为老师致欢迎词的阶段,好在没有错过大部分内容。

      也许是老天爷良心发现,要补偿我这一天悲催的开局,我很快就融入了这场思想盛宴之中,后面不仅获得了观察员仅有的几个提问的机会(唯一的腹诽是对摄像小哥哥的,居然没给我张特写留影,痛失朋友圈装X机会一次),中午自助餐的时候,还幸运的坐到了张维为老师对面。然后得知张老师的祖籍居然是我的家乡,于是借着半个老乡的关系,又请教了几个和论坛主题相关的自己的问题。别看张维为老师在电视上挥斥方遒,气势极足,私下里很是平易近人。于是这段午餐,我不仅思想得到了加餐,还真实的加餐了一把——吃到了张维为老师分享给我们的魔都特产鲜肉月饼。我一看,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于是恬不知耻的拉着张老师一起合影,算是我之前预想的后续达成。

500

500

500

      这一天我的好运还在继续,除了捕获张维为老师以外,下午的时候,又发现了苦着脸赶过来的施佬,得知施佬的爱车又又又被人撞了,顿时觉得我还不是当天最倒霉的人,本着施佬的痛苦,我必须要在伤口上撒盐的原则,在持续调侃输出以后,又拉着施佬来合影。

500

      什么?你们问论坛的内容哈,这部差点又忘了主题了嘛

       论坛的收获和感悟

       关于论坛中专家的观点和论述官方已经有了多篇的发布,本文就不再赘述,主要侧重于另自己印象深刻的观点和自己的感悟。

       唐晓阳主任用图表和充分的论据驳斥了西方鼓吹的我国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抽丝剥茧令人茅塞顿开。

500

       胡必亮院长关于一带一路在国内的基层调查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个人还是有一些疑问,比如为何调查主要针对“一路”省份而没有“一带”省份,又比如胡院长提出的中欧班列对沿海省份的运力分配不足,个人认为中欧班列的运力向内陆省份倾斜是合理的,因为沿海省份本身是有地域物流优势的,锦上添花的必要性其实不如雪中送炭。很可惜的是后续没有找到机会做进一步的交流。

500

      王文院长极为风趣的以中国学者的课酬这一巧妙的切入点,引出一带一路与全球话语权的问题,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学”重点需要解决研究的七大问题,鼓励中国学者立足一带一路伟大成就,获得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研究成果,增加国内学者的主要话语权。

500

       刘宗义、汪段泳研究院关于中巴经济合作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遇到问题的表述,让人知道了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艰辛的一面,也希望在一带一路新的十年里,中巴经济合作能够提出更具活力的新模式,和遇到新机遇。特别是汪段泳研究院作为多次恐袭奔赴一线的人员其表述和故事极具感染力,很可惜的是限于论坛时限,无法更加详细的表达。个人是很期待能有机会聆听其更为详细的亲身经历。

500

500

       文扬老师从哲学的角度解构一带一路高屋建瓴,唯一遗憾的是个人才疏学浅,有一点点跟不上。个人觉得文扬老师的学说更适合拿起其一本论著去慢慢细细体味。

500

       毛克疾研究员的表述虽然简短,但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是本次论坛个人最喜欢的论述之一,讲述的论据故事非常有趣,由此引出的论点也显得非常有力。个人也非常同意其内卷外溢后的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论点。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数字一带一路,但其实对我国很多传统产业也有不错的指导意义。

500

       张华荣董事长华坚在埃塞的成功故事非常深入人心,其实个人觉得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内已经日益面临竞争激烈和利润微薄的困境,去海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域去谋求发展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举个例子,传统行业内,基建出海已经很多了,但是相关配套产业的出海其实听到的就相对较少,比如基建用的水泥,据我所知,国内水泥行业的利润极为微薄,借着基建出海的东风,相关配套产业出海是否也是一条路径呢?

500

      郭子琪副总裁讲述的四达的故事深具感染力,在讲述四达故事的同时也表述了四达面临的困境,也表述了四达目前最需要长期的融资去维持运转和保持在海外已取得的优势。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四达面临的问题和我的专业领域是比较接近的,在查阅了四达的基本情况后,个人认为,四达目前的面临的融资问题不是一般的商业银行可以应对的,其目前还是最好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这些政策性银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这些银行不仅对海外运营企业有足够的判断经验,也具备一定处置海外资产的能力。同时个人认为四达面临的困境,不是单独一个私人企业可以应对的,引入隐性的国资不失为一条出路。

500

      最后是张维为老师的发挥一注既往的稳定,作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学者,张老师在收获一大批拥趸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有一些非议者,个人认为无论如何张老师都是一位极为优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而这样的讲述者正是我国目前缺乏且极为需要的,从这一点来看,张老师都是不负盛名的。

500

      个人的一点建议

     最后说一点自己对论坛的建议,纯属个人浅见,不对之处还望海涵。

     1、适当降低论坛的容量,其实我知道这点很难做到,很多国际性的论坛都安排的很紧凑几乎成了惯例,因为与会专家的规模,同时专家们也都很忙。但是有时候做减法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有一定冗余后才能为观点的碰撞留出足够的空间,也更能回归论坛的本源。

     2、适当降低论点的比例,增加论据的空间。其实与会的专家肯定一年要参加很多论坛,有充分表达论点的机会,甚至彼此交换论点的机会也不少。但是如果一个论坛可以提供更多论据的表述,引入更多的讲述人和亲历者,也会让专家们更有新奇感,充分调动专家们的学术交流的动力和积极性。

     3、和第二点一脉相承,让更多的基层亲历者加入到论坛中来,他们不要讲述任何论点,只要表述他们亲生经历的故事,观点的提炼可以交给专家,这不仅可以使整个论坛的气氛活跃起来。也让专家们的观点有了着力点,更有助于理论结合实际。比如:请一个中欧班列司机讲述他的故事,或者一个海外建设的基层工人,都是很好的讲述对象,相关的故事经过提炼后都能很好的增强论坛实效性和吸引力。

500

     最后再次感谢观察者网能让我们这些普通的观察员们参与到你们的年度思想者论坛中来,详细参与的小伙伴都和我一样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