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正当年,找工作就被嫌弃了?这个问题有解吗?

一些用人单位设置年龄门槛,增加求职者的就业难度,让他们因此焦虑不已。专业人士认为,这一做法实质上是收割“青春红利”的就业年龄歧视,不仅违反劳动法,还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经验储备,长期来看不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自2022年4月开始求职以来,39岁的张玉投出去了上千份简历,多无音讯。

985本科、211硕士、拥有十多年互联网营销经验的张玉,将求职不顺的原因归结为“超龄”,“一些公司明确只招35岁以下人员,还有一家公司已经决定录用,走流程时委婉地说领导年龄比我小,后来以与岗位不匹配为由不予录用。”

张玉因年龄产生的求职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今年2月,江苏一家工厂招工时用喇叭大喊,“86年以上的可以走了啊。”视频走红网络,刺痛了不少人的心。

30多岁正当年,思想成熟、经验丰富,找工作怎么就被嫌弃了?对于这个问题,张玉始终没想明白。

——工人日报《30多岁正当年,找工作怎么就被嫌弃了?》​

不搞情绪化输出,先看一段前些时间法国自己公布的情况:

根据法国生活条件研究及观察中心(Credoc)最新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法国40岁至59岁中年员工普遍存在职场危机感,担心失业和再就业难等问题,超过三分之二担心以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工作到退休……

除了健康问题,法国生活条件研究及观察中心的调查还显示,40岁以上工作者52%担心收入下降或不再热爱自己的工作,感到职业倦怠,失去工作动力;49%担心在找新工作时因年龄而受到歧视;38%担心新工作的待遇停滞或降级;37%担心失业

客观来讲,中年人所面临的失业问题,主要的根源还是年龄带来的性价比的不匹配。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任何企业或者机构里,中高级岗位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无论企业提供多么完善的晋升机制,绝大多数人能混到中层就已经相当不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还是在企业的中下层,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已经基本停滞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找新的工作,一般都会面临收入降级甚至于找不到工作。

当然,即便是在企业做到了中高层,再找新工作也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企业的中高层都是“本土派”,且数量也不多。如果真的需要中高管,在本公司内部提拔,也比从外面招聘好一些——除非本公司内部有点问题。

除此之外,人到中年,有家有业。对于20多岁的大小伙子来说,如果原来在城南工作,后来有家城北的公司更好,那也就是换个地方租房的事——甚至换个城市都不是不可以。但是对于中年人来说,房子买了,孩子上学,家人就医……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搬家。而如果不搬家,那意味着可能原本一个小时的通勤要拉长到两三个小时。

这些都是非常客观的因素。除非回到以前的老国企时代,否则只要允许企业自由竞争和破产,那竞争力更弱却吸纳了最多就业的中小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危机自然也是更重的。

如果非要说“外国”好,那“外国”好的一点就是这个年龄的线稍微卡后一点——一般是40岁左右。

在之前的这个回答下,我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国外,中小企业也是解决就业的绝对主力。而中小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周期短。

还是拿法国来说,其在2022年一共有42万家建筑相关的企业,其中:

在42.7万个公司里,71.2%的公司有0个员工,24.4%的公司有1-9个员工,2.8%的公司有10-19个员工。

即便我们把皮包公司排除,在剩下的1/4左右的有员工的公司里,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也只占全部建筑企业的5.5%。

都是成年人,不会真有多少儿女认为这种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能让你从入职一直干到退休吧?

就是老板自己,都不能保证企业明年还存不存在。

所以,这个40岁以上的员工将近一半担心自己重新找工作受到年龄歧视,也并非是什么不能理解的情况。

当然了,知乎上肯定会有人跟你讲“国外的职场相当公平,从来没有年龄歧视,不管什么年龄找工作,都只看你的能力”。

这个我也不想解释,反正我认为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你可以说国外职场的年轻相对好一点,但如果说认为国外的职场就“没有”年龄歧视,一个具有同等工作能力和经验的30岁的人和60岁的人具有完全等同的竞争力,那我也觉得你可以直接把这个答案关了。

就算是退一步来讲,不谈什么年龄歧视,那任何行业都有红利期,你该承认吧?

好,那么在甲行业具有红利期的时候,企业会倾向于大量招聘新员工,扩张企业规模。多年以后,该行业的发展陷入停滞乃至衰退,那么这些企业的员工会流向何处呢?

尽管这些员工可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在甲行业积累的,转到乙行业未必有用。而对于乙行业来说,既然都要重新学习,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为什么不优先招聘学习能力更强、时间更充足且无家庭压力更小的年轻人呢?

何况,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我是该去大企业做一个螺丝钉,还是去一家创业公司?

所谓的“大企业螺丝钉”,是因为在大企业的运营流程中,为了杜绝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会倾向于将各个业务模块标准化和流水线化,也就是人员的“螺丝钉”化。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在这家企业工作多年,也只是一个反复使用且磨损严重的螺丝钉。而那些“我在XXX大厂有10年的工作经验”之类的话,在寻找螺丝钉的企业眼里,毫无意义——新螺丝钉还省钱呢。

从本质上说,找工作就是出售劳动力这一商品。而企业决定是否购买劳动力,则主要看产品的稀缺性以及性价比。

对于高校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有一个词可以更直接的概括这个现象——非升即走。

为什么要“非升即走”?因为如果达到一定年龄,你还没有做出什么比较好的成果,那么之后家庭事务缠身、身体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你大概率更难做出好的成果。

如此一来,对于高校而言,还不如把你开了,然后招个更年轻有潜力的博士进来。也就是说,那些没有“升”上去的人,对于高校而言,已经没有性价比了。

如果一个30岁的博士想离开中国去国外做博后,最终能留在国外工作的几率应该不低,但如果是一个50岁的博士,想找个博后的工作估计都难。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一直很明确,只要允许企业破产,且中小企业是就业主力,那中年危机就会一直存在,无非是时间早几年晚几年的问题。

破解这个问题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恢复之前的老国企体制,进来就当一辈子工人。但是,这个体制的缺点也很明显,我就不唠叨了。

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什么严格执行《劳动法》上——执行《劳动法》最好的国家,也解决不了这个年龄带来的问题。润出去,这个问题也无解。

当然,也许有人能想出解决的办法,但是目前我想不到。

之于个人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两条路:

一,要么进大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型民企等在可预见的未来能活得较长的地方;

二,具有主动学习和提升的意识,能在30岁之前对未来人生有较好规划,能把自己从“打工者”提升到一定级别的“资源整合者”。

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选择第一条路,最多也只能保证你“不失业”,但无法解决“收入低”以及“年龄歧视”问题——因为就算你当了公务员,如果选择40岁辞职来找工作,结果大概率也不会让人满意。

如果选择第二条路,无论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基本上可以说你工作后前5年的发展,就基本可以预见未来大概的路向——假如你的能力真的比较强,这5年已经足以让你掌握一定的资源。如果没有,也请务必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