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高考数学就没人讨论了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雷叔说事  / normalbeauty

500

高考季,有一件约定俗成的大事:讨论高考作文。

大家先是收集高考作文题目:

500

接着争论哪张卷子的作文题难写。

然后聊聊以前的满分作文,说《赤兔之死》如何得我心,骂《生活在树上》写得空洞无物。

500

500

今天我还看到,有网友觉得上海作文题认真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凭空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500

也有人说“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不就是润吗?

500

这些观点说明高考作文题被寄以厚望,一篇800字的作文应该直击灵魂深处。

为此有人直言高考作文是国之重器。

500

既然这么重要了,ChatGPT就不会缺席。

很多人开始用AI写,想必你也见到过不少答案了。

周鸿祎用360智脑写后,请网友打分,评论区显示“博主已开启评论精选”。

500

相比于答题,ChatGPT 已经押中了题目,还谦虚地给自己打分45分,并给同行更高分。

500

虽说AI抄出来的文章泛泛而谈,没有什么亮点。

但有人觉得,它能取代二本大学生,这可以让中专大专生松一口气了。

500

而在另一边,也会有人指责,把作文写成八股文没什么意义,因为毕业后工作时用不到。

500

全国乙卷题目是“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不叫打脸吗?

500

所以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精致的美丽废墟依然是废墟。

500

吐槽作文实用性并不是最犀利的声音。

有网友说“人·技术·时间”题目意指美团时间,异化了现代人。

500

也有网友说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作文题筛选擅长写合订本的学生。

500

也有网友从自身经历出发,觉得全国乙卷“一花独放不是春”可以理解为,打工人不要那么卷,卷走了同事吃亏的还是你自己。醒醒吧。

和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观点,倒是一位还未高考的学生作出的。

他说:

“简单你妈,不高考的人就喜欢在这刷,明年要是题目因为热搜变难了我他吗创死你们这群死彪子”

500

我们祝福他明年取得好成绩。

不只是高考作文,阅读理解也在引发争议。

作者做不对阅读理解已经是老梗了,而现在他们发现自己可能连一半分数都拿不到。

500

虽然作者不知道答案,但出卷人挥一挥衣袖,表示中心思想还是那么几点,不难,一点也不难。

500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关于高考语文的讨论有了不少新话术,但还是老套路:

作文难写;

阅读理解夸大了作者原意。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我懂语文,我能对此侃侃而谈。

500

这么多年来,语文也并不孤独,大家还可能对历史和政治感兴趣。

说历史题不好做,因为题目材料很偏。说新高考政治正在成为大学路上的拦路虎,要背太多东西。

难归难,大家在做大题时,可以充分往上面写字。

对此短视频领域流行起了“偷分”技巧,美其名曰,孩子每科多一二十分。

500

如果你不愿意背诵,就去网易云听听音乐。要知道,知识可以通过声音传播。

500

比学习技巧更丰富的,显然是得分空间。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历史的最后一个大题,对于不了解史料的学生来说,也能答出一个大概。

500

2022全国乙卷高考政治的最后一个大题,还提供了写一封感谢信的机会。

500

考生一看题就知道,写的内容总能和参考答案擦到点边。

从小到大老师们建议过,文综不会答题时尽量把空白处填满,那可以拿同情分。

阔别高考十年之久的我也能写写感谢信,更别说考研考公的人了。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历史和政治的题目紧跟时事。

去年“山东高考历史”上了热搜,卷子上第17题叫:李超的“新生”。

出卷人想考考考生的近现代历史知识,也想通过女性李超的故事,让考生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500

这种致敬现代文明的出题方式让网友动容,大家畅所欲言。

有网友从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说他选文科选对了。

500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

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科是个人都能说上一嘴。

区别在于有的网友一嘴就是一宿,有的网友一嘴只是半宿。

500

而数学卷就不一样了。

很少有人在网上深入讨论。

我这里发几份数学试卷,你怎么看。

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最后一题:

500

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最后一题:

500

2020年江苏卷的最后一题:

500

这样的试卷,选择题可能简单,可想全对不容易;大题复杂那就更不会写了。

考场之外,工作多年的网友甚至说不清什么叫单调性,更别说具体去计算了。更何况这些概念带来不了网络吵架。

事实上,数学教学往往都简单粗暴,就像算法入门里说的。

500

不只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也一样,它们的试卷题目有唯一的解,你知道自己不会就是不会。

殊途同归,针对理科,大部分网友能讨论的就是这个难了。

500

另外值得注意,数学上努力带来的回报可能在各科里是最小的。

网络流传的这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我最难过的是

明明已经很努力的搞懂每一道题但这张轻飘飘的数学卷子

还是宣告了我的平庸

谁不是呢,我复读一年,

我以为我的数学能搞上去了,

数学一巴掌就打醒了我……

500

张雪峰早年间就揭露过这种可怕的现实:

他不仅仅提到数学差的学生,也提到了天赋高的学生所经历的情况:

“老师不会的他还会。你会发现每次考试只要考数学,就有个别的(学生)能考满分。”

500

就这样,数学门槛高,答案没有商量空间,努力后的回报小,最后成了一个冷酷又无情的形象。

也因此,数学卷成了失眠利器。

500

数学成了空巢青年的终身灵魂伴侣。

500

倒也不是说数学会一直拒人于千里之外。

从高中数学开始,它就有一种魅力在,你可以在数学为什么不是天坑专业等知乎问题上找到答案。

所以只有数学,才能保留人们对于天才的崇拜。再多社会资源或者超算的算力,也多数学问题束手无策。那是一种一人一笔一纸就敢和整个宇宙真理叫板的,不可比拟的浪漫。

500

它冷酷却又浪漫,关于它无需多言。

那些文科内容往往不这样。

就像作文,作文的主观性较大,具有较强的探讨空间;作文是高考题目中少有能让大众以为他们看得懂的题目了。

文科的答题,总能写若干字数,要的就是多言。

数学不懂的话,只能写一点点了。

所谓一点点,就是:解。

500

为了解后面的字,要在响铃前拼命计算,可结果不一定算得出来答案。

高考数学卷带给学生的沉重回忆不过如此。

所以最后附上一套史诗级难度的卷子,以便大家重温旧梦。

你做好准备拿高分了吗?

500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