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习主席关怀化为培养更多爱国爱澳科技人才实质行动
在上周,澳门特区可说是「双喜临门」。一方面,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于本月二十一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二十三日给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澳门高校、澳门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的这封回信,不单止是对澳门科技大学师生的祝贺与肯定,更是对全体澳门居民的关怀和期许,充分体现习主席对澳门的关心厚爱,对广大澳门居民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为澳门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指引。另一方面,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莅临澳门特区进行四天考察调研,并转达习近平主席对全体澳门同胞的亲切关怀。夏宝龙的考察和交流活动超过三十场,范围广泛、行程紧密,与澳门各界人士会面座谈,并深入到澳门不同地区考察调研,还对澳门特区作出「六个展现更大作为」的指示,寄语广大澳门同胞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这两件喜事,在同一时间发生,这凸显了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对澳门特区的厚爱和关怀,也让澳门特区政府和官民有「喜不胜收」、「目不暇给」之感。当然,这对向来极为重视中央精神,对习近平主席及中央指示「传达不过夜」的澳门特区政府和澳门中联办的操办能力,也是一个重大考验。而在经历了系列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历练之后,展现出较高的协调统筹能力,在精密安排及陪同夏宝龙的频密参访考察调研活动的同时,也紧密部署筹备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的工作。实际上,在上周五下午行政长官贺一诚和中联办主任郑新聪到澳门国际机场为夏宝龙返京送行之后,贺一诚随即在政府总部会见传媒,总结夏宝龙考察澳门行程,并回答记者们的问题。随后,贺一诚又与郑新聪一道,在澳门科学馆主持「澳门各界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并分别发表学习心得及对澳门社会各界的期望。正是一项活动紧接着一项活动,实现了「无缝衔接」。
与以往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及全国「两会」精神的会议是在中联办大楼的多功能大厅进行不同,这次「澳门各界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是在澳门科学馆的会议厅进行,似乎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一,是契合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的内容,是对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成功发射,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的报喜信的回信,涉及到高端科技,并在回信中充分肯定近年来澳门深化与内地在航太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可喜成果,并勉励澳门的科技工作者及高校师生,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因此,在澳门科学馆举行座谈会,就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更能激发人们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向科学进军」号召的雄心壮志。
其二、习近平主席的重要回信,是对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的报喜信的回复,实际上回信的抬头也是「澳门科技大学的师生们」,而且在回信中表示,「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欣闻你们参与研制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谨向大家致以热烈的祝贺!」科技大学的学生,是青年人,是祖国和澳门特区科技事业的「接班人」。而澳门科学馆的筹建宗旨及建成后的服务对象,就是青少年。实际上,澳门刚回归时,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发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二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提出要培养澳门青少年对科学的认识,「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拓视野,领略科学奥秘」,以推广及冀望提高澳门居民对科普的参与度。因此,当局有意在澳门兴建一座以教育为宗旨并设有科技展览为构想的科学馆,并成立了「澳门青少年科技馆可行性研究小组,进行筹备工作。澳门科学馆落成并启用后,以提升澳门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宗旨,不断推动科普教育。为了让青少年能够更投入于科学教育之中,科学馆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素,与时俱进,而且各项活动也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并成为二零二一至二零二五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之一,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推动高新科技及科学传播作出贡献。因此,在澳门科学馆举行座谈会,也是对培养澳门青少年科技人才,激发澳门青少年对学习科技专业知识的兴趣,造就一大批「又爱(国、澳)又专」的科技人才,吹响了「进军号」。
实际上,贺一诚在讲话就提出,要加快制订《人才引进法律制度》的配套举措,壮大澳门高校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努力建设澳门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人才高地。而郑新聪在提出的三点希望中,第一点就是要做好教育青年工作,确保「爱国者治澳」后继有人。希望特区政府和澳门各类学校继续坚持「教育兴澳」,树牢正确的办学和育人导向,打造高标准教育体系,厚植青少年学生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治澳建澳人才。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按照二十大报告关于做好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要求,继续搭建平台、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帮助青年融入国家发展,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业、就业、创业问题,支持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第三点也提到,要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爱国爱澳人才,更好地服务澳门发展和强国建设。以《人才引进法律制度》生效实施为契机,完善吸引和集聚境内外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带动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聚焦促进「1+4」多元产业发展,培养和集聚多元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尽早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开创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新局面。
在过去的较长时间内,澳门的高中毕业生在升大时的专业取向考虑,多是便于就业的工商管理、公共行政、法律等文科大类;在习近平主席重要回信的鼓舞及引导下,可能会有部分人思考理工大类尤其是诸如航天科技等的高端科技专业。这有助于澳门特区的「又爱又专」人才建设,及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中「科技含金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