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体制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遍选择,不足以证明智力优势

【本文来自《大部分省会城市都比北京上985简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矿渣
  • 极力用竞赛成绩论证京沪头部学生就是比别的省强。虽然我不赞同,认为这个应该和经济水平、师资力量等强相关”这段逻辑我就没看懂。

    名师出高徒—比如北京22中这所非重点校的孙维刚老师曾经搞过的多轮教育实践,他是全国劳模,北京教育界传奇,第一轮诞生了中国首届IMO国集队成员、第二轮四人进入奥数北京赛区十强,第三轮全班55%进清北,那个班考进去20来个吧,带着学生呜呜泱泱集体骑车去清北报道上了北京晚报。问题是他接手的学生,哪怕是已打出名声时的第三轮招募,一多半成员入学成绩都没超过东城区的区重点学校线。我是见过孙老师本人的,斯人已逝,关于他的教学方法为什么现在已经不适合当下舆论环境都值得单开一贴了,但成绩就是成绩难道不是因为北京智力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所以头部考生也就是拒绝躺平的那帮才有更好的条件来提升水平呀,如果不是因为师资和生源水平高,你家娃为啥要去省会城市最好的初中?必须选最烂的中学,然后中考逆袭才算学生自己强吗?难道不是好学校好老师能更稳定地教出好学生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全国一张卷,同一录取分数线是对北京等一线城市极端有利,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毁灭性打击。没有各省名额这个限定了竞争范畴的护城河,各地优秀教师很容易在几年时间内就会被各大一线城市吸收走,可以提供的资源太丰富了,然后马太效应就会血淋淋的展现出来。从我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某些县市有个三到五年的985断档,再下一轮的考生可能就压根不敢报考了。像深圳这种典型的由于历史底蕴不足,导致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新一线城市会成为最大赢家(反应到五大奥赛国家集训队选拔上,就是深圳每年入选人数不少,但几乎年年都捞不到代表国家的正选队资格,深圳学子们从顶端战力到巅峰,就是差了那么一步)。在经济发展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实下,盲目推行规则的绝对开放统一,将导致实践结果的绝对不平衡。不要说我这是在口嗨的外行话,我在另外一帖盘点了山西非省会城市的几所名校,如晋城一中,吕梁凤山中学等,谁来给我报报这些名校考985以上的精英们有多少回老家发展的?因为九十年代以后就不包分配,大家可以市场选择流动了。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所以相关评论区有些人的说法是完全拧巴的,一方面说北京教育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坚持北京考生都是菜鸡,甚至有一个河北IP的叫嚣北京市前2%的考生也学不过河北的前30%,难道他认为二三十年前成功留京的河北尖子考生前辈们都脑子有恙,在北京生养、教导长大的孩子都集体智商退化?这个逻辑我实在是捋不顺...

你举得例子恰好证明了我的观点——竞赛体制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遍选择,不足以证明智力优势。

因为国内大部分省区市,没有这个条件参赛、参加集训的学生大有人在。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公费,包括选拔、参训、竞赛,确保师资水平的均等化,而且整体对象人群扩大到全国适龄学生,你就会发现京沪独大的状况,一定不会出现。

你说的非常对,一条线是绝对不可行的,几年下来,教育落后地区不要说985,怕是211都没了。但一张卷可以考虑,可以直观感受教育差距。但我更想说的是录取率拉平。

录取率差异,你认为是经济发达地区智力丰富的结果,我认为不是。首先,我认为智力水平差异,遗传因素并不占主要作用,不存在父辈985或者清北,子女的智力就一定比小商贩子女强。更重视教育、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或许是有的,但后天培养的是学力,而不是智力。其次,人为划定的各省录取率或许是前几届考生分数参考的结果,但忽略了普遍人群在不同的教育资源状况下的竞争能力。你在北京的教育条件下战胜了身边95%的人,我在甘肃、西藏的教育条件下战胜了身边95%的人,那应该你我的智力水平十分接近,那么给予的录取条件也应该基本相同。确实,你我的学力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可以在进入高校后在同等教育资源情况下来弥补。

我的观点,需要各地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升学,甚至毕业后工作发展情况来印证,但这些就不是公开数据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