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40岁依然困扰的问题,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

最近忙里偷闲,看了一些电影和书,颇有一些感想,想跟瓜友们聊一聊。

《瞬息全宇宙》横扫本届奥斯卡,11提7中,妥妥的大满贯。

这是一个关于选择和遗憾的主题,同时还是一个用科幻、功夫、荒诞等元素包裹起来的关于华裔移民家庭的伦理剧,一个关于父母和孩子该如何相处的故事。

在电影里,主角伊芙莲做啥啥不行:

经济上,开的洗衣店因为税务问题被美国国税局审计。

夫妻间,和丈夫关系淡薄,丈夫打算提出离婚。

亲子间,和女儿沟通不良,甚至在某个平行宇宙,把女儿逼成了灭世大魔王。

500

伊芙莲一家在税务局接受审查

电影一开始就有个细节:女儿乔伊怕妈妈会表现得不礼貌,给来吃饭的女朋友打预防针,说妈妈可能会说她胖。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不止华裔,我也听过不少国内女性朋友抱怨自己的妈妈嫌她胖。

500

网上有人把这种互相挑剔的母女关系解释为一种女性间的倾轧,但在我看来,这和父亲要求儿子成为一个流血不流泪的所谓“男子汉”是一样的。

一个从有性别刻板印象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深谙符合大众价值观可以更轻松地获得社会资源,以及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的成功。

于是,大部分曾因为企图彰显个性而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的年轻人,成为父母后很自然地成为了社会制约的一部分,成为了自己曾经很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再像他们过去一样辛苦走弯路。

从这个角度看,指责他们似乎又有点不公平。

500

但,你想当她的女儿吗?或者,我问自己,想要成为那样一个母亲吗?

你会让孩子由着个性长大以至于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会碰壁,还是会从小严格教导,让他/她获得世俗上的成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大部分父母会选择后者吧。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人都认为靠严格教养孩子就能成材。

比如:说到王献之,一定会提到王羲之叫他练字用完十八缸水;

说到苏轼、苏辙,一定会提到苏洵让他们从小背书抄书。

但,如果你的严格,最终导致的是像电影里乔伊那样的怨恨,造成了她企图毁灭一切的反抗呢?

500

说起严格教育孩子,望子成龙,我们亚洲的父母是很有发言权的。

当孩子还在肚子里时,曾经最真诚的愿望是只要TA健康就好,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们期盼的就越来越多。

希望他/她聪明,勤奋,开朗,活泼,希望他/她取得成绩,表现优秀,变得杰出,最终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

当孩子越来越长大,我们变得很难克制自己,很少再有父母说,我只求他/她普普通通,拥有平庸的快乐。

500

最近在读《莫扎特传》,我再次想到了这个问题。

莫扎特,公认的音乐神童,4岁学钢琴,6岁学小提琴,具有绝对音感和超常记忆力,拿到谱子就能视奏,听一遍曲子就能复奏。

6岁写出四首小步舞曲,8岁写交响乐,11岁写歌剧,一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其父惊讶于他的才能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专心栽培。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般的观点认为,莫扎特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自身的才能,同时也离不开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的照顾、指导和教育。

在父亲的推展与擘划下,莫扎特成年前就在欧洲旅行演奏,接触各类音乐与风格,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手法。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经纪人。

然而手上的这本传记,还原了一个更复杂的莫扎特,更复杂的老莫扎特,以及更复杂的父子关系。

500

老莫扎特年轻时被父亲安排读神学院,目标是成为一名神职人员。

但老莫扎特不愿意,在父亲过世后立即终止了自己的学业,从奥格斯堡跑到萨尔茨堡,在贵族那里谋得一份侍从和音乐家的职位,并在萨尔茨堡结婚生子。

老莫扎特音乐生涯的最高职位是“代理宫廷乐长”,收入并不高,这不符合他对自身才能的认定和期望,有段时间表现得愤世嫉俗,经常批评权贵。

在背叛家庭后,他也没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使命。他想要地位和名誉,却缺乏努力和足够的天赋,直到他两个具有天赋的孩子出生,他才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

教育孩子们,成为他们的经纪人。尤其是小莫扎特。

500

现代有人研究莫扎特小时候的创作,认为莫扎特刚开始学作曲的时候,并没有比普通五岁小孩厉害多少。

他的“神童”奇迹,即使有天分和热情加持,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岁起就接受父亲有计划的训练。

“神童”莫扎特为莫扎特一家带来了财富和名声,后面的一切都很好理解了——父亲倾尽心力,控制了莫扎特的一切,包括教育、旅行、表演等等。

父亲的付出虽然成就了莫扎特,但也给他造成了困扰和束缚。在莫扎特长大后试图离开家庭时,他却不想放手,这造成了成年莫扎特一直都纠缠在对父亲的敬畏和反抗之中。

500

这样的故事似乎有点耳熟。

父母倾注一切时间、精力、资源让孩子取得成功,培养这个孩子成了父母的事业。一旦孩子想要独立,想要走一条父母不喜欢的路,就会经受压力和指责。

我们都认为“神童”是个罕见的名誉,但成年后的莫扎特很不喜欢这个标签。

父亲希望莫扎特在宫廷工作,因为天赋过人,可以轻易获得一份有着稳定高收入的职位。这是他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

很难讲,父亲对莫扎特的情绪勒索,究竟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还是希望莫扎特能过上好日子。他们都是历史中的人物了,后人只能从只字片语里去揣度。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知道的是,莫扎特最终和父亲决裂,被家乡抛弃和驱逐,最后在高产的忙碌中病逝,生命停止在35岁,留给世界一批跨时代的杰作。

500

莫扎特最后一幅肖像画

如果他循着父亲的道路,日子可以过得轻松又平稳,但历史上只会有一个昙花一现的“神童”莫扎特,而不是至今都能让人感动的“天才”莫扎特。

如果他从小接受的是现代流行的“爱的教育”,那或许也不会有“神童”莫扎特。

又或者,去除了和父亲之间如此痛苦的纠缠,他也许就不会为了反抗而获得超越时代的力量,也就不会再有那些旷世巨作。

在没有父亲掌控的那些平行宇宙里,或许都不会有跨时代的“天才”莫扎特,而只有幸福的普通人莫扎特。

500

这样看起来,莫扎特对父亲既想反抗又想获得认同的复杂情感,和《瞬息全宇宙》里乔伊对伊芙莲的情感挺像的。

被逼成灭世大魔王的那个乔伊,最后也只是希望伊芙莲能认同真正的她而已。

500

据说这个天马行空的故事,源自导演之一关家永的拍脑袋一问:

假如我妈被困在《黑客帝国》里,她该怎么办?

和大部分亚裔移民家庭一样,关家永有个性格强势又受困于传统的中国式妈妈。他说:

在大多数亚裔家庭中,母亲承担着粘合剂的作用;她们以一种鲜为察觉的方式,将整个家庭凝聚在一起;从给老公做饭,抚养孩子长大,收拾家务,几乎要操持所有事情,但她们始终又是那么坚强。

但他的母亲虽然和伊芙莲个性很像,行事却是电影的另一面。

母亲沈俊龙自台湾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后,到美国取得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做了17年的全职妈妈,在家教导四个孩子读书,直到孩子成年后才开展自己的事业,如今拥有八家餐厅。

和多数亚裔妈妈不一样,她在很认真地“看见”自己的孩子,

她说关家永“只能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一早知道,最好不要拿什么医生、律师、会计师的标准来衡量他,因为他根本做不好。”

也就是在她的鼓励下,关家永离开原本念得不开心的大学,大二转入波士顿的埃默森学院(Emerson College)学习电影创作,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500

关家永和母亲沈俊龙

她说:能让儿子继续做那些‘太傻了但我好喜欢’的事,是我一辈子都在追求的。

这句话颇为打动我。

我也希望小木马能找到他喜欢的事,即使看起来很傻,不够成功,只要他感到满足,我也就满足。

有人说孩子要在小时候就考虑将来的职业,这点我倒并不着急。

我们所能做的,是带他去了解这个世界,告诉他宇宙很精彩,地理很精彩,动植物很精彩,人类也很精彩。

即使最后他并未有所长,不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他的精神世界足够丰富,人生就不会无趣。

500

以前看到有人说,人到中年,一个坎是接受自己的平庸,另一个坎是接受孩子的平庸。

读了《莫扎特传》后蓦然发现,更困难的其实是:当你发现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你却只希望他快乐,而不是逼迫他成功。

别忘了当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在那些紧张忐忑,辗转难眠的夜晚,诚心祈祷的不过是,他能拥有健康和快乐。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