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坏损后无人负责的问题,其实是基层组织长期涣散与治理失能的结果

【本文来自《李凤:有的村庄为何现在连用水分配都管不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里主要矛盾是大集体时代为集体耕作模式打造的供水系统跟分田到户后的家庭化耕作模式所需的多样化供水系统之间的错位。

其实从分田到户那一天起,这种矛盾就已然出现,只是因为供水的充沛掩盖了矛盾的紧张,去年天干只是把问题暴露出来了而已。

如果不根据生产模式的转变,而配套相适应的供水系统,这样的矛盾在此次紧张过后会越发神经紧绷。

……

针对文中所说农村基础设施坏损后无人负责的问题,其实是基层组织长期涣散与治理失能的结果。

先说基层组织涣散,这是一个历史实验失败的结果。约二十年前我国实行基层自治直选的试验,村干部不再由国家指定或委派,改由当地村民自行投票,而没有上层组织的监督与纪律管束的情况下,基层选举可谓群魔乱舞,你能想象的花样一个不少。

现在去中西部乡村,问问当地的村干部选举情况,好的负责任的与特坏特差的,都有也都少,大部分都处于一种实质的瘫痪状态。每年国家拨多少钱,村民不知道;用途与结余怎样,村民还是不知道;村干部为村民做了什么,有几近于无。这种情况在我老家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加之许多村民常年外出打工,老家长期只有老人在,村组织几乎完全失去了对村民的动员能力,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那些乡村振兴的所谓项目趁机承包村里土地,但泥沙俱下,有几个是真心实意为提高老百姓收入的?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在骗补。但失去了村组织的监督管理,百姓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年后又出去打工,农村烂就烂了。

这也是为何国家近些年开始对村干部油国家发工资,重新开始自上而下的加强管理。但二十年的涣散,重建需要时间。

从这里就引入另一个词语:治理

温铁军教授说:乡村的治理不等同于管理。这句话诚然。

管理再如何加强,也只是现有体系的伸缩松紧,或同一思维的延伸,它无法打造出另一种思维的另一种路径。

乡村治理是要重新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感,以新的经济模式为纽带重新将村民凝聚起来。它需要一个有力的基层组织为核心,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创新的合作化经营模式,打造内生动力,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主题。

否则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此类由国家外部输血式发展,终究不可持续,一遭无人维护就只能废弃,因为没有一个私人愿意由自家为公共服务独自买单。

……

这就要回到文中的矛盾,该村已经有成规模的果树种植,或许由村组织联合起来进行新的合作化尝试,依照果树、人力投入等来分配股权,由私变公,那么供水系统便又成了公对公,就活了。

先前肯定有人迟疑,但可以联合几家愿意的进行初步尝试。村民联合既可以降低风险,还可以提高谈判地位,也方便向政府要政策或补贴。只要第一年不错,第二年就会陆续有人加入。

基层组织的加强与重新打造乡村治理体系,一体两面。

乡村终究是有人的乡村,乡村如果打造不出新的产业效应,便吸引不回在外死卷的年轻人;如果不重建乡村良好的风气,也不会有年轻人愿意回去。可如果没有年轻人回去,产业与风气又都难以发展与纠正。

这就是个结,难办,两头终究需要有一边率先走出第一步。

老家是我的老家,我无数次想让她变好,想回去响应乡村振兴,可一想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更让我头疼的风气的滑坡,我便连回去的心思都变得迟疑却步。

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