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新片《奥本海默》,2023值得期待吗?

围绕刚刚发布最新预告片的《奥本海默》,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期待与预估。

500

《奥本海默》的imax独享版预告片比较完整,也隐约提供了更多的阅读空间。诺兰的奥本海默,或许会是一个强行成神的存在。必然的缺陷人格让他被束缚在人的层次,无法飞到神的领域,而他也将因为这种出发点为善的“狂妄”,被迫面对惨淡的命运。

伴随着对其缺陷人格的罗列声音,奥本海默逐渐爬上了核爆实验的高塔,并最终站到了塔顶。这说明了他发明核武器中掌握毁灭性物理法的行为定义:试图抵达高空之上,成为俯瞰人间的神明,这也对应了他在历史中“本以为会给世界造福”的宏大初衷。

但背景音却提示了他为人的缺陷,无法真正拥有完美的神格,也在与闪回穿插交代的听证会画面中得到了确凿---黑白色的他笼罩在阴影中,面对媒体代表的全世界舆论的审视与压力,并在最后一幕中直接遭到了“然后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了(反人道的核爆炸)”的行为否定。

而作为发明者奥本海默的对应,决定核爆的行动者军方领导,也同样有着“成神”的意图,在二人对话“你把自己当上帝”“在这件事我就是上帝”的部分有着明确的表现,同样给出了军官等同于奥本海默的“有缺陷人格”:狂妄自大。

比起奥本海默,军方的意图可能更加具有主动性,其对平民造成集体灭杀,与“造福人类”相反的结果,既是对奥本海默的些许开脱---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决定力量运用的人,而非发明它后便失去使用权的人---也是“人类成神失败”的又一线索。

由此可见,本片可能会是奥本海默试图成神而又被束缚在“人”,并承受其代价的故事。背景音如是说,“按下这个按钮,世界可能毁灭”。而在预告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奥本海默与女友的交往。显然,他按下按钮,带来了实验成功的核武器,但自己却并未成神。

在他与军方“按下核爆的按钮“后,世界没有毁灭,但奥本海默的世界,他的个人生活与追求事业,却在五十年代盛行的麦卡锡主义与对他进行的剧烈批判之中,无法承受压力,而就此毁灭了。

这个预告片传达的信息,无论是主题还是手法,甚至是“走上高空“的设计,都不免让人回想起斯皮尔伯格的名作《太阳帝国》。《奥本海默》,可能会是《太阳帝国》的反面。

《太阳帝国》中,少年的纯真让他们不理解战争,也就不会陷入战争的敌我的价值观当中。在少年眼中,他可以与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中国人,任何人交朋友。而他对飞行的向往,暗喻着他想要接近上帝,成为上帝的化身----少年视所有参战国为平等的纯真即为上帝的下凡,在上帝眼中,所有战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他们的死亡都是苦难。

这种对于众生的怜悯,在武工队街上伏击的一幕得到了隐晦的显露:对于彼时依然处于美苏冷战对抗阶段的美国导演来说,他用剪切略过了战斗的惨烈,只克制地稍微用镜头滑过了倒伏于地的尸体,展现了战斗的结果。显然,在不经意间,斯皮尔伯格流露了他摆脱意识形态之对抗而对所有人群的关怀思想。

而在这部电影中,为了呼应这个主题,斯皮尔伯格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灵性瞬间:在少年步入满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家废品的体育场时,那个体育场的全景画面,象征了战争本身----所有的参战方,都在战争中化为废墟。这个镜头,完美地从隐喻象征角度将“二战本体”具象化,而其所创造的沉默而凝聚的厚重压迫力,更是表达了一种超脱于敌我立场、“摧毁一切国家”的战争本身的悲剧性。

也正是因为少年对于全体人类的怜悯,他才能够在深入了如此多的阵营,看到了如此多的恶意之后,还依然能够表现出结尾中纯洁的眼神,保持住自己本心的平静。在他看来,无论什么阵营都值得关怀,无论什么恶意都理应救赎。眼神中的纯粹,正是上帝的光芒。他的王国不在人世的某国,而是高空中神明所在的太阳之地。

当然,诺兰眼中的奥本海默,或许不会如斯皮尔伯格手下的男孩那般,无法达到后者极致的纯真,而是有太多的世俗思想牵绊,并就此失去拥有上帝的无垢之身的资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