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六国的老百姓过的比秦好?

【本文来自《鲍鹏山教授是站在关东六国贵族的立场上对商鞅进行批评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登录
  • 不清楚商鞅的思想的都会发出谬论。

    普通人希望生活在秦国还是山东六国?当然是山东六国啊。商鞅的思想核心就两个字,耕战!

    那个年代生产力不高,老百姓过的都不好,但是和为了耕战的目标相比,山东六国的老百姓过的比秦好。耕战意味着更重的义务,付出的劳力也要更多。打个简单的比喻,是饲养的牛快活还是野外的牛快活?

    秦的这套耕战制度和军功爵系统在往外扩张的时候非常成功,因为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财富的流入,占领别国的土地,带来了粮食、土地资源等财富可以满足内部需求,但是扩张一旦停止,意味这没有财富来源,这个时候分配就不足了,内乱就必然起来了。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你这观点还有价值,我说说我的看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但是山东六国的老百姓过的比秦好,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了吧。山东六国的贵族们活的比秦国贵族们好,这点我是认可的。至于人民,山东六国的人民大都只是炮灰兵和工具人吧。我记得历史上有山东六国人民在商鞅变法后大规模流入秦国的情况,虽然受到了山东六国的压制和限制,但是随着秦国版图的扩张,这种现象持续存在。人民会用脚投票

耕战意味着更重的义务,付出的劳力也要更多。这点我不认同,这一点上面,秦国和山东六国人民需要承受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吧。不可否认,当时有了职业士兵或者说专业士兵,并且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以当时的战争规模来说,人民都需要加入战争。秦国是主动引导,诱惑,而山东六国是固守贵族体系,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山东六国在战场上失败。而经常性的失败,对山东六国人民来说也是更巨大的付出吧。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死道友不死贫道,你觉得山东六国和秦国人民谁是道友,谁是贫道。

另外,就算是付出的更多,但是收获也更多啊。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但如果能尽量接近正比,谁不想干?

最后一段,我基本认同,但认为应该加个“因素之一”的限定词。适用于前期和开拓期的政策,不适用于统一期,这是政策没有及时转变改进的问题,而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毕竟不能指望着一个政策跨越百年时光后依然有活力或者依然适用于百年后的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