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本文来自《赶超韩国,印度女人也不生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观察者1945
  • 我看文章里面并没太多不生的内容,我仅就标题发挥一下。

    我一直强调,生或不生,本质上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

    我祖父祖母那一代人,在经济上显然不如如今哪怕比较贫困的人群,那一代人大多数都会选择生育并且还都三胎四胎乃至更多……把四亿人口变成了十亿。

    从印度的人口模型,不难得出印度的生育高峰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扭转趋势的。

    同样,研究过李承晚时期一穷二白的韩国也会得出相似的结论,繁殖种群的意愿是随着朴卡卡汉江奇迹后发展现代化之后才逐渐降低生育率的。

    本子情况会有点特殊,大体也是。

    按着这个趋势,越南会是下一个。

    由此我们可以粗陋的得出一个结论:生育率同经济发展弱关联性的逆相关。

    但是欧美国家并没有如此明显的相关曲线,我们只能说,在全球化发展中,占据我们这个供养机器的社会会出现这种现象。

    谁接受了欧美的产业转移,并且颠覆了固有的文化社会模式,追求西方引进的精英=效率=成功=财富这个逻辑的社会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们被西方异化成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概念。并且很自然的以经济人的思维和视点看待世界,社会,自身——因此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成了终极目标,那么为了族群为了社会的生育行为,怎么算对个人都是负收益的。

    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在追求效率和个人成功中,为什么西方大部分人并没有同我们一样的选择呢(他们的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曲线都不如我们亚洲国家一样峭拔)?是不是说明他们教给我们的本就是错的?

    让我们试着从文化角度解这个不定方程。

    他们的社会主体并不是经济人,而是上帝的牧民与羔羊。通常比喻都会有着多层次的关联性,结合符号象征方面的粗浅学问,羊本身就代表交配和繁殖。那么上帝羔羊自然有义务不让上帝的藩篱里空空如也——也就是繁育的文化需求。

    请原谅在下絮絮叨叨到这里才图穷匕见——文化,就是文化因素决定了人口走向。

    在下冒昧的聊一下中华文化,想知道我们这个农耕文明的底色,读《诗》: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从这首大雅生民中,我们大致窥伺到先民对于生育的态度,我们不用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析农耕和人口的投入产出——一些人学了个亚当斯密就能套用到一切所有,我要说的是单单从诗中,就能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对于生育的态度,因为我们这个文明有传承的自发性需求,及夫子之后,我们这个底色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内化到每一个个体的民族责任文化责任就是自强不息,以不息的种族承载厚德——儒学,即中华文脉。

    而今我们逐渐放弃生养,是不是从文化上我们放弃了华夏民族的责任了呢?是不是恰恰放弃了文化认同进而导致的拒绝传续呢?

    那么或许只有回归中华正统,探索出底色是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呢?

    以上,多个维度超出我的能力认知范围,姑妄言之,姑且听之……在下不惜贻笑大方之家,只希望能入有识之士的眼,为解决我们民族社会贡献一点智慧!

如果从各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管理较为粗陋的时候,算是文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人多力量大虽然不是一直有用,但在初期很有用。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承担得起试错成本(毕竟发展方向无法永远不出错)。同时,野蛮增长的人口,在现有技术水平加持下,在基础阶段,也有其野蛮的生命力。当然,代价也是有的。

当文明发展水平进步,社会管理趋向复杂化的时候,人口的质量,重要性开始凸显。欧洲各国,从数百万级跨入数千万级,算是国家文明和地区人类文明的一种跨越和进步,然而现阶段,看情形,貌似无法解决数亿级人口的文明发展问题,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有些无序和茫然。美帝那种掠夺全世界供养自身的文明发展模式,算起来也只是曾经的日不落带英玩过的 ,手段更先进一些罢了。

从文明角度而言,文化因素确实重要,决定了一个族群的兴盛和生命力。但同时,对社会阶层的理解和认知,士农工商问题依然算是本质问题。社会体系这个总体框架,耐受力还不错,在现阶段,族群竞争的大环境,算是一种检验。谁的更稳固,更有韧性,更能激发社会个体参与等等,依然无法定论。信心归信心,实际成效还有待观察。毕竟文明的竞争,在时间尺度上尽量拉长,总结的经验相对更准确一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