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滞胀在路上

房子卖不动了,降利率也没人借钱了,究其原因,一个是居民杠杆率太高,没能力借了,二个经济降速,百姓失业,没收入了,三个房地产打破了上涨刚性预期,四个房地产如今流动性没了置换购房难,五是生育率下降。看似有这么五个因素,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居民杠杆率太高,六个钱包已经掏空了。

房住不炒,三条红线的政策不过是明知没有后续的情况下,主动去刺破这个泡沫,避免泡沫自己破灭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无奈之举罢了。

要破解,目前来看也只有通货膨胀这一个办法,通货膨胀一来,债务一稀释,居民杠杆率降下来之后,房贷压力就不大了,这个办法其实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是这么用的,50、60、70后的房贷都是通过通涨的稀释,到现在已经很微不足道了。想想中国20年前平均收入多少,现在又是多少,是不是你20年前借的房贷到今天其实占你收入的比重就很小了。

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是高速增长的,所以经济的增长消除了通胀的影响。但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速率已经显著放缓了,特别是在房地产泡沫戳破之后,在产业没有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之前。这就导致了如果现在选择用通胀去抵消债务,就很容易陷入当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的状态,就是长时间滞涨。

其实现在中国的现状跟当年日本很像了,房地产崩盘,低欲望社会,叠加人口老龄化,这个时候低端制造业开始外流,而高端制造业受到美国人的打压。一切的剧本恰如30年前的平成时代。

虽然中国有完整的主权,有全产业链的优势,有制度的先进性,但能不能扛住这一波经济失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跟引擎,现在看来还是未知数,虽然新能源是条路,不过如果全面与西方世界脱钩,新能源不能出海,光靠中国内部消化的转型升级,怕是很难有足够的市场。

而且过去几十年,世界格局都是中国制造,外国举债消费的模式,但是随着债务水平的不断升高,欧洲人已经借不动了,有印钞权的美国人也迟早有借不动的时候,等到大家都借不动了,中国这个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谁去呢?如果制造业没订单了,庞大的劳动就业人口要怎么办呢?当然可能刚好下一代也没人了,也不需要制造业提供那么多就业岗位了,这么说来少子化搞不好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总之,目前看来出海可能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不是让大家学有钱人移民欧美,因为有钱人在哪里都活得舒服,而是作为普通人,下一个好的投资选择可能已经不在国内了。越南房价过去十年据说涨了好几倍了,颇有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或是加入世贸后的意思了,而随着RCEP的推进,中国大量低端产业往东南亚转移除了带动当地经济,势必也会带动当地的房市跟股市,或许那里才是下一个不亚于中国房市的新造富神话出现之地吧。

转发自雪球熊猫船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