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的角度,对于尼罗河三角洲形成过程的质疑很容易辩驳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69817”推荐,来自《正常的理工农医类专业人员绝不会相信古希腊罗马史!(转载)》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369817添加】
从地理的角度,对于第二条尼罗河三角洲形成过程的质疑其实很容易辩驳,贴出的地图也已经给出答案了——亚历山大等古代城市不是建立在新沉积的三角洲土地上,而是建立在古老的障壁沙坝(沙嘴、沙岛)上,也就是说,这片地区古代就是伸向海中的狭长岛屿,后方的土地是后来潟湖被泥沙淤塞而形成的。
--
更正:亚历山大古城址所在的狭长地域并非沙坝,而是一条高出海平面的低矮山脊。也就是说,它不是建立在“烂泥沼泽”上,而是建在坚实的岩石上。
这是网上一张亚历山大港游记照片,蒙扎塔花园(建于19·20世纪)就位于一片高出海面的岩石上。
所以,在后面的表述中,要把亚历山大古城所在的“沙坝”替换为“山脊”,而尼罗河三角洲的其他狭长岛屿确实是沙洲。
--
在现代地图上,亚历山大港周边能够看到被狭长陆地与地中海分隔开的小片水域,这就是古代的沙坝/沙岛和残留的潟湖。亚历山大以东红框框处的区域,还能看到好几个被狭长的沙岛、沙坝围出的潟湖。这些沙岛、沙坝是海流推动下泥沙堆积,天然形成的。这种潟湖地形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海岸、欧洲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广泛分布。
这是潟湖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和亚历山大港古代(公元前30年)地图,可见这座港口建立在狭长的陆地上,背后是一片湖,符合潟湖地貌的特征。只不过随着尼罗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亚历山大港背后的潟湖已经大部分变成陆地了。
如果不相信国外的情况,其实在国内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河北唐山,滦河口附近的沙岛和潟湖。
红框处的沿海岸分布的一系列狭长岛屿就是上述沙岛,形成于早全新世(距今约8500-8000年),它们与大陆海岸间围出的潟湖风平浪静,是古代渔民的避风港。后来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的区域填海成为曹妃甸工业区,这个过程相当于加速了潟湖中滦河泥沙淤积造陆的过程。
参考文献:于晓晓. 滦河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特征与演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考虑到国内滨海潟湖这种地貌比较罕见,可能很多朋友对此并不熟悉,因此再补充两个国外的著名例子。
威尼斯古城,建立在潟湖中的小岛上。
潟湖外围的半岛局部放大,可见农田阡陌。说明这种地貌并不一定就是沼泽地、盐碱地,也可以是宜居的岛屿(跟岛屿的大小、泥沙沉积的历史等因素有关)。
美国纽约长岛南侧,潟湖外的障壁岛上是人口稠密的住宅区。美国东海岸分布有一系列潟湖和壁障岛,这些小岛环境优美,其中很多是富人居住区或者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