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仍需不断提升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也在2000年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人口中,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7.95%,其中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3.50%。这意味着我国劳动人口所负担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减轻劳动人口的养老压力,以此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养老服务工作具体开展时存在以下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对象覆盖面窄、内容单一。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主要偏重于日常生活照顾,满足老年人在身体健康与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对于老年人个性化服务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明显不足;服务管理效率低,服务人员欠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不能够及时的收到反馈及时改正,也不能及时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这就使得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不高。同时,因为薪酬回报和社会地位低,养老服务队伍也极其不稳定,流动性较高;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管不足。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不完善,许多民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没有经过正规注册,因此政府很难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入住老年人在寄养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就很容易出现法律纠纷。
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兼顾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开展社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将老人按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分为不同类型,从而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对不同类型老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利用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社区老年护理员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开拓政策视野,借鉴优秀社区养老经验,形成符合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特色。不断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加强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一体化的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
同时,健全监管体系,强化养老服务的组织保障。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实施常态化评估,引入专业力量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检查,准确评估养老机构服务项目。积极利用“互联网+”,探索智慧化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改变养老服务的交流传递方式,强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整合力度,不断实现养老服务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