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海南之战中的”二士相争”

       海南之战原来是一个小规模的战役,四野渡江之后,真的是虎狼之师,本来李代总统德邻和白上将健生都幻想在蒋中正跑到台湾后,他们可以凭借桂系军队一逞悍勇,保住一点地盘的。但想不到被四野大军和陈赓的四兵团一冲击,尤其在衡宝战役之后,被打断了脊梁骨,此后,对于李白两位的念想,就是能逃出多少队伍的问题了。但可惜的是,虽然李白经营了桂系队伍数十年,但还是逃不过解放军的大穿插,大包围,所以后来,连国民党临时政府的所在,广州都是没有经过一次战斗就被解放了。-------因此,本来对解放海南,只打算用43军(时任军长李作鹏开国中将),也就是前东野六纵,来解决问题的。-----但未想到1949年10月,三野攻击距离大陆几公里之间的金门岛失利,全军覆没。所以,林总改变决心,把原定43军一个军解决海南的计划改为,43军和40军一起进攻。当时的部署是第15兵团负责整个广东地区军事(海南岛这时不是后来的海南省,而是属于广东省管辖),所以,韩先楚的40军在此战中应该算是客军。----不过,在此后的战役进程里,40军的确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这是有客观原因的。

500

 

前面说到,对于隶属十二兵团的韩先楚的第40军而言,他们是海南之役的“客军”。由于这个原因,产生了两个有意思的后果。

 

第一, 因为两个军属于不同兵团,40军对于十五兵团而言,略有“独立”的味道,所以在战略进攻方向划分上,以雷州半岛为中线,40军进攻海南岛西北角,43军进攻海南岛东北角。---而当时薛岳的主力所在就是海南岛首府海口市,恰恰位于海南岛东北角43军进攻方向。所以说,在海南战役里是43军“啃骨头”,40军“吃肉”。------而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毕竟15兵团的43军不仅是主场作战,还是东野里资格最老的部队,他们的127师,就是叶挺独立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铁军)的血脉,可以说是整个解放军里最牛的一支队伍。-----故,必然这个最困难的方向就留给43军而不是40军,而后来的作战过程里,也正是43军吸引了薛岳部队的注意力,使得40军得以用极少的代价登陆,包围,作战。-------这是海南战役里一个潜在的特点。

 

第二, 由于两个军分别部署,使得40军占了一个大便宜,-------在解放军大兵压境之时,国民党方面纷纷收集、破坏渔船,而其中将近300艘大渔船都集中在了涠洲岛。(上图左上角)(只用800兵力看守,据说还准备做反攻基地。),而涠洲岛恰恰在雷州半岛西面40军驻地,因此,这300艘大渔船就成了送给韩先楚的大礼。(顺便提一下,夺取涠洲岛的,就是后来抗美援朝的英雄师长,徐国夫)-----但驻守在雷州半岛东面的43军则没有这个运气,李作鹏部队搜集的渔船都是中小型的,所以导致运载能力不足。--------但,这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个小细节,因为本来43军当然受到’地头蛇’广东军区和华南分局的大力支持的。原先,邓华等给林总致电,要求到香港购买一批登陆舰。(就是美国二战后用不完的,转民用的那些。)四野后勤部政委陈沂专门带了几百万现大洋去香港,----大概正是如此,开头43军以为有登陆舰坐了,所以搜集渔船不很积极,-----但想不到陈沂到香港被国民党和港英当局发觉,结果颗粒无收,只买来一辆水陆两用汽车。(该车杨迪和邓华曾亲自开着到珠江“试航”,结果一个大浪打来,差点沉了。-----但此事也可见邓华上将当时对海南备战的投入。)----因此,43军后来就未能凑齐可以媲美40军运载量的船只。-------主力登陆作战时,40军一次运过6个团,而43军才能运2个团。--------这就让40军有了可以光荣的资本,显然,在解放海南的关键作战时,他们投入的兵力超过43军3倍。

 

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我们说,因为是客军和机缘,40军相对43军占了两个便宜,但这并不能以此认为43军在此战中的角色是个配角。-----举几个小例子:

首先,全部的内勤工作都是十五兵团方面完成的。包括在雷州半岛修建公路,架桥,为十万大军准备粮草弹药。当时还在建国的肇始,一切还刚刚起步,这个后勤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雷州半岛还处于未开发状态,43军部队行军过程里,还被华南虎袭击,他们成功地射杀袭击者。(分吃虎肉的战士因为上火还留了鼻血。。。。)-----这个后勤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值得特别提出。-----

 

其次,海南之战,总共是进行了三次登陆作战,

 

第一次,40军和43军各出一个加强营偷渡,成功登陆后,和琼崖纵队会合。此时40军带队的是师参谋长苟在松(开国大校),43军的加强营由于海上没风,比40军偷渡晚4天,是团长徐芳春(开国大校、88年中将)带队。这一次,两个军都成功了。

 

500

500

第二次,40军以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后来的北京军区政委/上将,他做40军政委的时候,搭档就是二野悍将吴忠,)率一个加强团共3000兵力登陆,但由于风向,流向、大雾的原因,登陆时各个船只分散,虽有琼崖纵队及时接应,部队的组织比较分散,偷渡作战中,歼敌800余人,自己伤亡达600多人。其中两艘船在登陆时发现周围没有兄弟部队,以为登陆取消,而自行于白昼返航,途中遇国民党军舰,两船被击沉,全连壮烈牺牲。(这些部队都是40军最好的连队,如此牺牲,令人扼腕)-----而相对于40军加强团以师政治部主任率领,43军的带队是开国少将127师长王东保和政委宋维栻,-------127师我们上面已经提到是“最老的主力师”,邓华毅然把该师军政主官派去率领偷渡的加强团,既反映了43军在这个战役的地位,也反映了邓华和李作鹏的决心和魄力。----当然,还有一个考虑是,两个军四次偷渡的四支部队需要一个主官统一领导,而王东保与宋维栻无疑有这个资格。------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40军的参谋长宁(为逃避过海)战前自伤。

 

500

500

(43军第二次偷渡领导,两位主力师首长)

500

(上图右为开国大校刘振华,64年升少将,88年上将)

而43军此次偷渡,牺牲更大,因为登陆过程中,偷渡部队有两个连因迷失方向,登陆了海口市附近的白沙门岛,结果引起敌军误判,以为共军登陆进攻海口市,所以大兵包围,并海空两个方向轮番冲击。这两个连队激战两个昼夜,最后除了12个战士靠抓住船板泅水突围,其余全部壮烈牺牲。但正是他们的牺牲,使得加强团主力意外的以小代价登陆成功。

 

最后,在第三次两军以主力登陆时,因为40军的运载能力强,一次运过6个团,而43军由于前面提到的船只原因,只能过两个团,所以,40军由韩先楚(12兵团副司令兼军长)和副军长兼参谋长(开国少将榜首)解方率领,而43军的领导是副军长,东野六纵的攻坚老虎17师师长,开国少将龙书金带队。-----两军登陆之后,43军由于靠近薛岳部队防线中心,薛伯陵调集手头所有预备队5个半师(史注:这五个半师并非足额,满员部队),围攻43军登陆的3个半团(第三次登陆加前两次偷渡的部队),当时的情况是,43军以3个半团包围了敌一个师部加一个半团,而他的外层被5个师反包围,------也就是说,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两面作战,但是从4月20日8时到4月21日17时,在血雨腥风的33个小时内,43军部队不仅吃掉包围圈里一个团,而且牢牢地守住了防线,(‘铁军’战力之强悍,可见一斑。),而17时左右,40军主力到达敌侧后,马上彻底动摇敌防线,薛岳最强劲的预备队在40军和43军内外夹攻下,全线崩溃,狼奔豕突。之后,就是40军和43军用四野“三猛”的精神追歼残敌,最后薛岳守岛的10万大军,共被歼灭五万多人(连毙伤,投降,收容溃敌在内。),----其余坐船逃到台湾。

 

之战我军伤亡共4611名,负伤3016名,牺牲1236名。-----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虽然43军登陆的兵力要比40军少得多,但43军的伤亡达3200多名,是整个海南战役伤亡总人数70%。-------而这和43军在最后决战中做砧板的角色是分不开的。------这也很有力地证明了此战43军的贡献和40军风光的一个隐性原因。

 

所以,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本来43军更应该是海南战役的主力部队,但因为种种原因,该部队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载能力,以及攻击方向接近敌军腹心,使43军在海南战役里扮演了一个伤亡较大,而战果稍小的结果。---------但这并非是这个部队主观努力不够,更不是部队战斗力不强,而是综合客观因素的结果。

 

下面说下”二士相争”的细节, 内容主要来于当时15兵团作战科长杨迪将军的回忆录和张正隆老师的名著《战将》。

 

先看一段张正隆在《战将》一书的描写:

 “…

 “我们出发!”,1944年6月5日诺曼底登陆,艾森豪威尔上将一句话,将200万人投入战斗。

1950年4月17日海南岛登陆,韩先楚没有说这句话。这话轮不到他说。但若不是他极力推动,就不会有人说这句话了。…”

 

我个人觉得张老师上面的这段评论,虽然煽情,但略有不得体。因为他很明显在说,如果没有韩先楚的推动,邓华,做为海南岛战役的总指挥,就没机会打这一战了。----其实,这并非事实。

 

关于大规模登陆海南岛的时间问题,大致的脉络是这样的。

 1950年2月1日,广东军区在广州开会,由叶剑英(军区司令),邓华(15兵团司令),洪学智,韩先楚,40军和43军主官以及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参加。确定了小部队分批偷渡的方针。但在渡海工具上,决定以按照毛泽东1月10日电报精神,改装机帆船为主,同时积极购买登陆艇,并将战役发起时间推至6月份。

 

1950年3月5日,40军一个营第一次偷渡成功。3月10日,43军一个加强营偷渡登陆成功。( 本来43军第一次是准备和40军同日渡一个团,但当日43军方向没风,无法起航,所以后来等了4天。)

 这两个加强营登陆成功后,解决了能不能渡海的问题,同时大大加强以游击队为主的琼崖纵队的力量。

 十五兵团在确认43军加强营成功登陆的第二天,就下令40军和43军准备第二次偷渡。此后,邓华和其他兵团领导在武汉的中南军区和林总等领导开会。但他同时嘱咐杨迪去雷州半岛最南端建立前线指挥所,3月20日,邓华开会回来后到达前线指挥所。准备经过对两个军考察后,敲定具体第二次渡海偷渡时间。但这时,一个很有意思的波折发生了。

 张正隆的《战将》里,引了40军3月20日给15兵团的一封电报:

 “今后大规模登陆作战,在有利的内应条件下,我两军就在风向季节(旧历二月底三月初清明前)各以主力由正面并肩作战,估计无大问题。根据这种情况, 在帆船的准备上,除我们现已买到和自己拆卸的约百部机器外,再发我们二百五十部即可(此数与原计划数可减少近二分之一的机器)。就是这二百五十部机器解决 困难,或我们改装不及时,我亦以现有百部机器改装为炮艇和指挥船,其余用风船,待条件成熟,风向顺利,拟大规模登陆作战。不知四十三军准备工作及意见如何?

 为使准备工作早日完成,仍望兵团指挥机构早来前面,以使及时解决问题和指挥作战。”

 粗体部分的建议很有意思,这个催促从被指挥者口中说出,似乎有些突兀,而且实际上邓华当日已经到达前线指挥所,但韩先楚依然催促,说明40军和十五兵团的沟通并不及时。-----这里有一个小细节,韩先楚不仅是40军军长,他同时也是12兵团副司令,从技术上讲,他和邓华是一个档次,差了半级而已,而且两人还不是同一个兵团的领导------由于这个原因,韩先楚敢于催促,也是这个原因,韩先楚没有得到邓华行踪的及时信息。

 

但更有意思的故事在第二天的早上,实际上,在20日邓华到了前线指挥所后,会同杨迪和气象,作战参谋已经议定,根据风向和水文条件,命令两军加强团于3月26日起航。20日晚,40军给前指打电话,通知第二天,韩副司令将来看望邓司令。----果然,21日上午8点半,韩先楚来也。

 

寒暄之后,韩先楚汇报了40军准备情况,由于40军进攻涠洲岛夺得了300多艘大渔船,已经解决了该军运载问题,----韩先楚意气风发,邓华自然勉励有加。两人心情很好,还开起43军李作鹏军长玩笑。但接下来,就出事了。-----

 在汇报40军准备情况之后,韩先楚对邓华提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建议,----要求取消两个军加强团的偷渡,提早进行大规模登陆(即全军登陆)。-----请注意,这个建议是韩在刚刚于昨天收到邓兵团下达的26日加强团偷渡的前提下提出的。-------因此可想而知,邓华对此的反应会如何了。

 

但邓华依然沉住了气,问韩先楚这个建议的根据是什么,----韩回答:

 

“第一,首批偷渡的成功,说明敌海岸防御还没组织好。敌人现正集中八个师兵力围攻琼崖纵队,此时我军大举登陆,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我军再以两个加强团偷渡登陆,会引起敌人警惕,加强海岸防御。为大规模登陆增加困难。

 

第三,根据气象和水文情况,4月20日“谷雨”节气前气象多变,北风和东北风将会减少,东风或东南风会加多。3月份有北风和东北风的时候多,很有利于我军顺风航渡,

 

第四,我40军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全军可以一次渡海登陆,如果43军来不及,40军一个军先渡海登陆作战,43军可以作为第二梯队,随后登陆也可以。”

 ------这个建议,在这个时机对邓华提出来,实在是非常刺激的。因为韩先楚不仅是在教邓华如何打仗,他还豪迈地提出40军可以包办海南登陆战了,-----这视邓华这个总指挥何地?又视15兵团老大哥43军何地呢?

 无可避免的,邓华不得不正面接受韩先楚的挑战,他指出两点,----首先,兵团原先的作战意图和部署,韩先楚都知道。而且现在要求两个军26日出发偷渡的命令已经下达,这个时候,韩先楚要求邓华取消命令,改成两个军大规模登陆,这怎么行呢?

 其次,兵团对整个战役的准备工作,现在还没有基本完成,邓华又怎能打没有准备的战呢?43军目前的船只够装载一个加强团的,怎么让他们全军渡海呢?---同时3月份固然水文风向条件好,但谷雨前后也未必没有机会啊。

 所以,从兵团全局考虑,邓华对韩先楚说,我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此时,会见的气氛已经很紧张了。对峙了片刻,韩先楚开口说,:“现在的具体情况已经变了,既然40军可以全军渡海,何必要渡两个加强团呢,一个军的力量要比两个团大得多啊?现在正是渡海登陆的最好季节。”

 邓华的反驳是:“如果是你们一个军打海南,那你们可以登陆了。但当初林总就是先交代我们43军打海南的,后来认为兵力不够,才让你们40军配属我们15兵团指挥。你现在要把两个军各一个加强团的偷渡改成你们一个军大举登陆,我能这么做吗?”

韩先楚一点都不让步,说,我们应该抓住3月份季风有利时机,及时登陆,如果43军没准备好,那我们40军先登陆好了。我相信到了岛上,我们能够独立作战的。

 邓华也耐不住了,说,3月份季风有利我当然知道,但可以持续到4月20日谷雨前。而且现在季风也是多变,很难预测航行时有什么变化。再则,林总是命令我指挥40,43俩个军进攻海南,我不顾43军,只指挥40军一个军渡海,我这个兵团司令能这样指挥作战吗?请你也站在我的位置上想一想。

 

再则,你们40军能够征集到这么多船,是因为你们所在的位置。国民党残兵退回海南的时候是从43军方向,所以这一带的渔船都被他们收罗殆尽,现在43军要从广州那儿征调渔船,而你们那儿就没有这个问题,还恰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涠洲岛供那些大渔船集中。所以我命令你们用119师一个团夺取涠洲岛,就是要你们俘获这300艘大渔船。这才使你们获得足够的船只。我希望你对整个海南岛作战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考虑。

 

但韩先楚不依不饶,说,我还是坚持我们40军现在就实施全军渡海作战,你不同意,我就直接向林总报告。四野有这个做法,就是越级指挥、越级报告。林总可以越级指挥,军、师也可以越级请示林总的。

 邓华这时候的涵养终于到达极限,:“林总和罗政委有命令委任我指挥40军、43军、琼崖纵队指挥海南岛作战,我今天反复给你讲了我的意图,你到底服不服从我的指挥?”

韩先楚说:“我只服从正确的指挥!”

 邓华说:“你说我指挥不正确,我就不正确吗?我的决心和部署都是经过四野首长和军委毛主席批准的。好,那你越级上报吧,你报好了。我告诉你,我要将你今天说我指挥不正确,不服从我指挥,我也要向林罗首长报告!”

 “我现在向你重申,第二次偷渡命令不变,你必须遵照我的命令。26日黄昏实施118师一个加强团偷渡。”

 

关于这一次邓韩吵架,先说一下结果------两人分别之后,各自分别向林总发报陈述意见,四野首长当然肯定了邓华的决定,于是,按照邓华的命令,两个军分别于3月26日前后各派一个加强团渡海并取得成功。

 

所以,邓华上将无疑赢了这一架。-----但这一次吵架并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意气之争,根据当时国民党兵力集中围攻琼崖纵队的情况,如果当时真的派韩先楚上将的40军六个团渡海,很有可能可以在海岸立住脚并扩大登陆场,并会和后续部队解放海南的。------虽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邓华上将的决定显然更稳妥,因为在之后的4月16日,两个军分别在不同登陆点的登陆起到了分离敌军兵力的作用,同样取得非常理想的结果。(敌我伤亡比率不到10%)----而邓韩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如何发挥本来是主力的43军在此役的作用。----这一点,邓华的理由是无可置疑的,不仅作为十五军团的司令,也是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他的决定显然要比韩先楚更全面一些。-----而说到这儿,也可以看到另一点,那就是韩先楚在这次战役里显然并不认为他是邓华的下级。----虽然,即使后来在志愿军里,韩上将依然要低邓上将一头。-----但韩上将的不服应该是有原因的,当时四野的四个兵团,十二兵团司令肖劲光大将,十三兵团司令原来是程子华,后来换成黄永胜上将,十四兵团司令是刘亚楼上将,十五兵团就是邓华上将。-----可以清楚地看到,清一色的林总红一方面军旧部啊,----正是这个潜规则,出身红二十五军的韩先楚上将对此恐怕未必心服,而且他的确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打出了好几个非常精彩,令人叹服的胜仗,如果仅仅以战绩论英雄,韩上将的职务不应该是如此的。----事实上,韩上将在东北一直做了20个月的纵队副司令啊。------恐怕这些潜在的因素也影响了韩上将会毫无顾忌地提出由他的40军包办海南战役。-----但,必须指出的是,韩上将的建议首先是建立在军事正确的基础之上的

 

在3月26日两个加强团成功偷渡之后,下一步的计划明显的就是大军最后一击了。而这个出兵的日期,必须考虑水文和风向等自然条件。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同时,对于早早具备了渡海能力的40军而言,韩先楚并不因为上一次吵架输了,就气馁,相反,他多次给上级发电报,催促早日发兵渡海。----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先楚上将的确加快了解放海南的进程,----虽然,他的贡献并不是决定意义的。

 

据张正隆的书讲,“据说”韩上将在4月7日给上级发了一封电报,该电报对海南战役得以实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按照杨迪的回忆录,邓华在4月8日,致电四野首长并中央军委,建议:“组织6到7个团兵力,争取于谷雨前后,在花场和临高北部强行登陆。”,4月9日,四野首长回电,同意邓华意见。于是4月10日开作战会议,邓华召集40军,43军军政主官,敲定4月16日渡海登陆。---------而这个看似很顺的过程后面,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因素,那还是43军的船只准备问题。很自然地,作为15兵团司令,邓华当然希望43军可以派更多的部队登陆海南,但很遗憾,因为43军的一部分船只甚至是从珠江三角洲征集的,而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把这些帆船从珠江三角洲开到雷州半岛南端就已经是一道漫长的路途。------在4月10日的作战会议上,李作鹏开国中将很遗憾地表示,如果4月20日前渡海,他们只能出两个团的兵力,但如能延后两天,则他们也可以出六个团的兵力。----但因为潮汐,海流和风向的限制,邓华不能给他们这不多的几天时间,于是,前两次偷渡都是以40军对等兵力出发的43军,这一次终于落后了。

 

     纵然如此,并不能认为能够在4月16日渡海是韩先楚催促的功劳,甚至避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使得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因为我们必须记住,在第二次偷渡时,邓华和李作鹏把43军的主力师老红军师长和政委都派出去了。他们不可能坐等时机流逝而把这些部队作为礼物送给薛岳。-----换句话说,邓华同样急切地要早点登陆海南,和韩先楚不同的是,他希望能给李作鹏的43军多一点准备时间以便于他能派多一点兵力登陆,但可惜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如愿。-----而这,就是邓华和韩先楚关于登陆之争的要害所在。---既然,这个争论并没有影响战役的结局,似乎我们也就不用过于纠缠吧。----杨迪在他的回忆录里就强调,由于邓华和韩先楚是从他们不同的地位(十五兵团司令和40军军长)的角度看问题的,因此可以说这两位都对。

总之,所谓海南之战的邓韩之争是一个夹杂很多因素的复杂事件。轻易下结论恐怕是很难的。需要明确的是,海南之战的指挥者只有一个,那就是邓华上将。(他晚年唯一的一份回忆录就是《雄师飞渡天险,踏破伯陵防线》),韩先楚上将的作用当然非常突出,但如果能允许我们不恭敬的比喻,催产妇和产妇恐怕还是有所不同的。

还要指出一点,影响海南之战最后登陆作战拖延的最大因素是原主攻部队43军没有及时搞到足够的船只而不是决策者避战,这个因素要说清楚。

末了,附上海南之战结束后解放者们的合影。

500

(前排正中是邓华上将,其右边是韩先楚上将,韩上将旁边略有不服气的就是被反客为主的43军军长李作鹏中将,邓上将左边是冯白驹,海南琼崖纵队司令员)

时光荏苒,回首已是70年,现在我们如果去美丽的海南岛上听到一群东北口音的大哥大婶们,是否知道,当年正是这样一群意气风发,义无反顾的东北大军乘着风帆船,冒着枪林弹雨,解放了这座可爱的小岛呢?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