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外语教学进行反思。

【本文由“guan_15857984861553”推荐,来自《“首席翻译”张璐履新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曾多次亮相总理记者会》评论区,标题为guan_15857984861553添加】

    guan_15799299932914

    我父亲31年出生在东北奉天,从小就是被迫受的日本奴化教育,十二岁做日本人的童工。十四岁不到就开始打日本鬼子。会对方语言就会有情感?只是交流工具而已。

对于群体奴化教育来说,总是有奴化成功和奴化失败的,某个个体没有被奴化说明不了啥。

最大的问题是在三观未养成的幼年时期,主动邀请对方文明来和中华文明竞争我们的智力资源,根本在就是自挖墙角。而且盎撒文明远比日本人更懂得意识形态宣传,投入的资源也更多。需要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既然只把英语看成交流工具,那就要把意识形态载体的功能限制到最低程度。

让英语回归到工具应有的地位,就是需要的时候才学,不需要的时候不学,像学开车一样,有需要就去学,没需要就不用学有必要把纯工具的学习纳入高考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