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红人不红,这个时代不再有“歌星”了?

500

你一定在各大平台刷到过这样的视频。

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的歌。

点进去一看,好家伙,确实每首都听过,但名字一个叫不出。

500

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的歌

现在全网都在进行一场“认亲大会”。

那些耳熟能详的爆款歌曲,居然都是同一个人唱的。

拿程响来说,我打赌这个名字90%的人都没听过。

但她的歌,95%的人一定都听过。

比如《可能》。

就问有多少人拿这首歌当过手机铃声。

还有《人间烟火》。

前几年抖音古装视频标配BGM。

还有庄心妍。

都说南奕欢,北景甜,唱不红的庄心妍。

庄心妍的名字你可能觉得陌生,但她唱的歌可能我们早就听到耳朵起茧。

《一万个舍不得》《再见只是陌生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全都是她唱的。

同样的还有弦子。

80后、90后谁没听过《不得不爱》,这首歌当年火的一塌糊涂,至今也是很多人的车载必备曲目。 

但大家只记得潘玮柏,主要的女vocal弦子却没几个人记住。

在抖音上,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

都说人在抖音,歌红人不红是宿命。

比如说阿肆,你可能没听过她的名字,但你一定没躲过她的《热爱105°C的你》。

几年前,谁没被“Super idol的笑容”支配过?

但除了这首热单,她还唱过《情圣》的插曲《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

《上海女子图鉴》中的插曲《起床歌》和《Kick ur ass》也是她唱的。

500

还有梦然和任然。

前者带着《少年》还上过春晚,后者的《飞鸟和蝉》是校园剪辑御用BGM。

陌生的面孔配上刻进DNA里的旋律,评论区纷纷感慨“一群不认识的人在唱我的歌单”。

500

500

歌和人怎么分开了?

歌曲广泛传播,但歌手本人却鲜为人知。

这种现象在今天尤为普遍,甚至很多人对热歌背后的歌手毫无兴趣。

看似歌红人不红,但更深层的是歌和人逐渐分离。

500

一方面,这是由算法和短视频共同造成的。

过去,人们听歌只能通过MTV或者电台点歌,想要听一首歌必须要知道歌手是谁。

但现在短视频是通过算法直接推送歌曲片段,不需要知道歌手信息就能消费音乐。

而且,短视频流行开来之后,音乐逐渐变成了BGM。

人们关注的是这首歌有没有氛围感,它的节奏能不能适配某个片段、某个场景,重点是歌曲的功能性,而不是歌手是谁。

更何况15秒的限制,让我们现在听歌只听高潮片段,完整的作品都被过滤掉了,何况是歌手的信息?

500

各种二创更是进一步稀释了歌手的形象。

一首歌出来之后就有无数人翻唱、改编,这就让原唱版本失去辨识度。

就像蜜雪冰城主题曲,全网播放量超200亿次,但原唱者认知度不足5%。

除了真人翻唱,歌手还要面对AI的冲击。

只要你想,AI可以生成各种声音,歌手是谁自然变得无关紧要。

同时,这些二创视频也让听觉和视觉彻底分离。

以前歌手要宣传自己的歌靠的是MV,以MV强化自己的形象,但现在歌曲要依赖短视频内容才有可能出圈,歌手的形象就更弱了。

500

另一方面,现在公司更倾向打造“爆款单曲”而非长期培养艺人。

一首抖音神曲的制作+推广成本可能只要10-50万,但爆红之后,各种商业收益可以快速回本,无需依赖艺人长期价值。

但打造歌手就是高风险项目了。

华纳音乐2024年艺人发展报告显示,传统艺人培养周期大概是3-5年,期间投入超千万,但成功率却不足20%。

周杰伦积累20年的版权帝国,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2亿左右。

而《孤勇者》光靠授权,一年就有2.4亿。

500

而且现在是流量时代,注意力是速朽的。

Billboard数据显示,用户对单曲的关注周期已经从数月缩短至2-3周,这么有限的注意力下,想要赚钱,必然是要推歌而不是推人。

500

歌手被弱化,好事坏事?

现在,听众已经进入了“低投入心理”。

听歌成为用完即走的消费,人们很少像过去买专辑那样与歌手建立情感联系。

不仅是因为听歌的渠道变了,更是因为现在已经信息超载了,大家都不想再去费心记住歌手名字。

歌手被弱化也就成了数字音乐时代的必然趋势。

500

至于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得两方面看。

积极点说,这也许能推动作品质量竞争。

毕竟听众更关注歌曲本身而非歌手光环了,也许倒逼创作者聚焦音乐品质,做出大众都喜欢的音乐。

而且也能降低行业门槛。

反正都是通过短视频传播,目标都是歌红,素人创作者只要有一首爆款就能生存。

比如唱《漠河舞厅》的柳爽,靠这一首歌就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也证明,在2023年,独立音乐人收入占比就超过了签约艺人。

500

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造成音乐空心化。

因为,当歌手从“艺术品创作者”变为“音频内容供应商”之后,音乐制作会更倾向于迎合算法偏好,这就导致神曲泛滥。

TikTok热歌榜Top50中,83%的歌采用的都是相同和弦进行,歌词主题也高度重复。

不管是《黑桃A》,还是《雪Distance》,都是换汤不换药。

500

音乐的艺术人格也消失了。

有些歌手虽然是爆款制造机,但没有任何辨识度。

就问你,2020年之后,你能说出哪些音乐icon?

在算法时代,周杰伦通过《范特西》建立的艺术人格再也无法复制。

500

当歌和人分开,听众的体验也会降级。

过去歌迷与歌手是有情感联结的,因为你可以通过歌手的演唱生涯感受到他的成长和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关联着你自己的喜怒哀冷。

但如今听众与音乐的关系是“一次性消费”。

当音乐不再与具体的人绑定,记忆也会变得空洞。

未来人们回忆起2020年代,可能只有一段旋律,而没有值得讨论的音乐人物或故事。

500

当音乐沦为一次性商品,歌手被弱化为“可替换的声源”,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歌手的人格魅力,更是音乐作为艺术的神圣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