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战专挑软柿子捏

500

500

500

500

.

当地时间 7 月 7 日,特朗普宣布将 “对等关税” 生效日期从7月9日延长至 8 月 1 日,并陆续公布对多国设定的新税率。在这份名单中,除日本韩国外,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弱小国家也赫然在列。特朗普的这一调整背后,不难看出他的策略转向:在中国面前碰了钉子后,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目光转向相对弱小国家,试图在它们身上寻求“胜利”,满足自己贪婪的贸易诉求。

.

就在 7 日当天,特朗普接连向尚未接近达成关税协议的贸易伙伴致函,目前已有 14 个国家收到通知。根据公布的信息,美国对日本和韩国征收 25% 关税,对缅甸和老挝征收 40%,对柬埔寨和泰国征收 36%,对孟加拉国和塞尔维亚征收 35%,对印尼征收 32%,对南非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征收 30%,对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和突尼斯征收 25%。霸道的特朗普甚至宣称,所有与美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都应支付 10% 或更高的关税,“美国将利用其作为较大贸易伙伴的杠杆作用,从较小国家那里榨取更多让步,包括完全取消对美关税。”

.

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这场全球关税战,从高调宣战到两度延期,从剑指中国到围猎小国,其操作轨迹犹如一部荒诞的闹剧,既暴露了他们策略上的捉襟见肘,更折射出霸权思维下的霸凌逻辑与战略短视。关税战的“转向”早已揭示其虚张声势的本质。起初,特朗普团队将矛头对准中国时,以为能凭借美国的体量优势迫使中国妥协。然而,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与决心。在产业链深度融合、经济韧性强劲的中国面前,所谓“关税威胁”不过是纸老虎。当对华施压失效,特朗普便转头将枪口对准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中小国家,用40%的“天价关税”进行恫吓。这种“挑软柿子捏”的操作,与其说是贸易谈判,不如说是赤裸裸的经济勒索。

.

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对中小国家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它的“反复无常”也在快速摧毁全球贸易的信任基石。从7月9日到8月1日的生效期延期,从对日韩“25%税率仍不够”的威胁,到宣称“所有国家都应预期至少10%关税”,特朗普政府用朝令夕改的操作,将“契约精神”抛诸脑后。这种毫无诚信可言的行为,使得即便达成协议的国家,也可能面临“反复重新谈判”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如同阴霾,笼罩在全球贸易的上空,正在倒逼各国加速构建“去美国化”的备胎计划,开始在贸易布局中与美国保持距离。当一个国家将“翻脸比翻书快”当作谈判技巧,其所谓的“经济信用”早已荡然无存,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

这场以 “对等关税” 为名的贸易博弈,本质是将单边主义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试图以 “大欺小”“强凌弱” 的方式攫取利益,而这种短视行为最终注定在多重困境中走向反噬。从实际影响看,关税战没有赢家,但有明确的 “先输者”。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转嫁国内矛盾,结果却让本国消费者为更高的进口成本埋单;同时,美国妄图重塑供应链以巩固霸权,却低估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复杂性。世界金融巨头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已预警,27% 的平均关税可能重创亚洲供应链,而这种冲击最终必然反噬美国自身的产业利益,使得美国的企业将面临原材料供应短缺、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大幅下降等问题。而那些被盯上的亚洲小国或许暂时承压,但团结反抗的意识正在觉醒和凝聚。日本“不妥协”、泰国“战斗到底”、韩国争取“互惠成果”,这种集体抵制恰恰说明,霸凌逻辑在多边贸易时代早已行不通。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合作与发展的新路径,不再愿意成为美国霸权下的牺牲品。

.

历史反复证明,贸易战本质是零和博弈,而霸权主义的勒索终将引发更强烈的反弹。特朗普的关税战越是依赖“欺软怕硬”的手段,就越暴露其战略上的困境;越是沉迷于“关税武器”的威力,就越加速自身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孤立。当“美国优先”异化为“美国独霸”,当协商谈判沦为“威胁勒索”,这个曾经自诩“规则制定者”的国家,正在亲手砸碎自己搭建的体系基石。在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唯有平等互利才是贸易的正道,而任何逆潮流而动的霸凌行径,最终只会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笑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