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掀起外卖战后,AI toB 的钉钉也坐不住了
最近一段时间,美团、京东和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的 “ 闪购大战 ”,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免费的奶茶、低至 5 块钱的外卖,还有各种大额满减券。。。为了留住用户,这三家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而与此同时,协同办公领域的 “ 表格大战 ”,也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像飞书的多维表格、腾讯文档的智能表,还有钉钉的 “ AI 表格 ",都是围绕着表格做文章。
特别是钉钉,虽然在多维表上的动作慢了半拍,但知危编辑部注意到,钉钉最近连着 3 个版本的更新,都集中在多维表上。从宣布多维表产品功能免费开放,到密集上线 AI 功能、打电商行业,再到今天,直接把多维表升级成了 “ AI 表格 ”。
不过,表格好理解,AI 我们也不陌生,至于这两者结合起来的 “ AI 表格 ” 具体是什么?所谓的 AI 新应用入口又是什么样的?“ 表格即文档 ” 又是什么?可能还是得亲自上手试一试,才能弄明白了。
AI 表格上线之后,我们简单用它搭了一个选题管理的表格。
有模板的情况上手很快,只要根据业务需求稍微调整,就可以直接用了。一些基础的功能,倒是跟市面上其他的同类产品差不太多。
但钉钉 AI 表格的重头戏,应该说是被深入集成到了表格字段类型里的 AI。
可以看到,在添加新的字段/列时,除了一些常用模板类型外,有一块专门留给 AI 的地盘。
AI 生成文字、生成图片、读取链接,甚至是根据任务描述分配人员,这些过去需要打开好几个AI应用才能实现的功能,已经变成了可以随时调用的字段类型。
打个比方,我们先添加了一个 AI 读取网页链接的字段,叫做 “ 文稿摘要 ”,让 AI 根据 “ 文档链接 ” 字段的内容,提炼文章摘要。
接着,再添加一个 “ 标题参考 ” 字段,选择 AI 生成文字的类型,可以自由选择 AI 模型,让 AI 根据 “ 文稿摘要 ” 提炼出来的内容,生成 5 个知危风格的文章标题。
类似的,后面还可以利用 AI 生图的能力,再添加一个 “ 头图设计 ” 的字段。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 表格即文档 ” 功能。点开每一行的主键,除了基本的字段信息外,还有一个文档入口。
我们可以在这个文档上面随意输入,就比如一篇已经发布的稿件,把划线人数多的句子、评论区的高赞反馈这些没办法量化、结构化的信息,直接放到表格文档里,后期做选题复盘,也能更好把握读者感兴趣的方向。
这个功能设计不大,不过挺有用,首次将表格和文档融为一体。现在的表格里,每一行都是一个文档,这意味着文档可直接承载文字、图片、视频等过程中的碎片信息,将结构化的表格与非结构化的文档做了深度整合。
这个功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的搜集和沟通成本,将原来那种要同时打开表格、文档、聊天窗口的断点式工作流,重新整合成了结构化、规范化的企业资产。
当然,编辑部对于 AI 表格的使用还是比较轻量化,像一些传统行业,他们对于业务流程改造的需求更高,也更迫切。
就比如申通快递,总部将近 10000 名员工,但过去在行政工单管理的问题上,各种审批流程繁琐至极、效率低下。
一直到用上钉钉的 AI 表格,现在只需要一张表格,就能完成工单提交、AI 分配人员、任务消息推送以及任务结果反馈的全流程管理。
结合实际测试情况和相关案例看下来,相比于表格,钉钉的 AI 表格更像是一个表格形态的 AI 应用。这个 AI 应用,区别于简单的对话窗口,真正把 AI 能力,融入了建立在单元格之上的每一个业务场景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AI 表格、多维表格、智能表。。。为什么大家都在做表格?
首先,这基于一个非常明确的行业共识:表格,承载着企业最核心、最无可替代的数据资产。
大到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CRM 数据,小到一场活动的物料统计,甚至是很细枝末节的会议纪要,这些本质上都是企业核心资产数字化的体现。
然而,传统的 Excel 表格做的只是数据处理的工作,前期不光需要大量的手动录入,而且表格跟表格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都处于一种断点的 “ 数据孤岛 ” 状态。
所以,数据需要先从传统的表格中解放出来。
这其实钉钉正在做的事情 —— AI 表格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企业数据库,让数据能够在不同的业务和团队之间流动起来。
举个例子,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安检站的物资发放管理,从前用的是更原始的纸质表记录方式。每发放一批,就要手动在表上更新一次。
但物资发放不是一笔小账目,光是手套、口罩、矿泉水这些消耗品,每年就要发出去上百万件,如果用纸质表记录,什么物资发了多少,库存还剩下多少,工作量大就算了,还容易算不清楚。
所以安检站现在用上了钉钉的 AI 表格,物资发放的数量、SKU 实时更新,遇到即将缺货的情况,还会自动提醒管理员补货。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进入 AI 时代,数据恰好是AI的核心驱动力。
所以,新的问题又变成了:应该怎么把企业数据、业务流程和 AI 能力三者结合起来?
这个问题,我想钉钉已经给出了答案。
或许可以这么说,AI 表格,就是钉钉对于 AI 时代生产力的理解。
因为 AI 表格,能够承载 AI 能力,并将其无缝融入到业务场景中。
像是南昌某服装公司的运营人员,就利用钉钉 AI 表格的文本生成和图片生成等功能,在短短几分钟内,一键生成上百件商品的营销文案和海报,还能根据平台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随时调整。
而且换个角度来看,表格也是目前 AI 能力落地的一个更具确定性的场景。
一方面,这种确定性来源于用户层面。
企业员工对表格的界面和操作逻辑十分熟悉,这也就意味着是AI在主动适应员工的工作习惯,而不是让员工重新学习一种新的交互方式。
就拿对话式的 AI 应用来说,足够聪明也能实时响应,但对话是提供信息的沟通逻辑,而 AI 表格,是直接参与业务流程、产出结果的生产逻辑。
打个比方,一家服装公司有设计、打样、生产还有营销这么个流程,涉及到很多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者如果想要了解生产进度,打开 AI 表格,哪些服装处于哪种状态,整个生产线的进度一目了然。
而且这种生产逻辑,天然带着多任务并行的优势。
还是服装公司的例子,在表格上,管理者可以看到数十上百个任务的运行状态,哪些布料缺货了需要补、哪些款式生产完了要安排营销,都可以在同一表格、同一时间里完成任务安排和调整。
另外一方面,这种确定性还来自于数据层面。
业务流程在表格中不断产生数据,而这些数据反过来又可以作为 “ 养料 ”,让 AI 更懂公司业务,最后再反哺到业务上面来。
而且表格形态的结构化数据,在被 AI 理解、抓取后,可以形成一个围绕表格的主题场景 AI Agent,换句话说,未来很多 AI 新应用,可能会从表格里长出来。
毕竟,现阶段的 AI 应用,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境:缺乏能够打动人的商业叙事,产品形态同质化严重。
这次 AI 表格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钉钉对于行业困境的思考:AI 表格承载 AI 应用的基础。
这既是对 AI 生产力边界的一次探索,也是对 AI 时代全新工作方式的一次大胆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