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孙聪院士:未来,我国舰载机将变得更加智能
就在山东舰航母面向香港市民开放参观时,央视也走进了沈飞工业园区,去探访歼-15的机库和生产线。歼-15的总设计师孙聪表示:从诞生之日起,歼-15就在不断地自我进化和迭代,与歼-15相比,歼-15T有着更强的作战能力。

最为关键的还是,孙聪院士透露,我们现在像造手机一样在造飞机,平台和功能分开设计,所有的功能相当于软件,而硬件则是平台,这就意味着两条腿走路。平台升级加上软件升级就是一个全新的机型。
孙总还表示,歼-15追求能量机动、追求信息化、追求制空权,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实,孙总重点说明的是:沈飞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研发模式壁垒,将硬件和软件都平台化、模块化,因为战斗机的机体、发动机等基础平台设计为通用化“载体”,具备长期服役的能力,类似于手机的硬件近些年虽然改变很大,但是主要是处理器和部分功能的提升,整体变化并不大。

而任务模块方面,就相当于手机的软件,将航电、武器、感知系统等作为可插拔的“功能模块”,通过软件定义实现灵活升级,这就像我们下载和更新手机软件一样。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软硬件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地满足使用需要,并且持续积累,为下一代机型做准备。研发一代战机的时间,也从15到20年,缩短到5年左右。

其实,从央视的节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歼-35的“绿皮机”及生产线也首次曝光,这意味着歼-35可以依靠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接口,根据需要更换雷达、电子战套件等。
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入AI系统,赋予战机自主编队、智能决策等新型战斗力。

另外,借助我们成熟的柔性生产线技术,沈飞的歼-15、歼-35系列战机,在设计上早已经实现了数字孪生,在生产上其实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而在验证和技术检验方面,也有了一系列成熟体系。
现在歼-15、歼-35开始曝光,这样说明新一代战机的研发和生产进入了新的阶段,得益于模块化智能化的设计和生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的同时,也为我国航空工业体系不断领先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力。
从歼-15T的“功能加装”到歼-35的智能化生产线,中国正将消费电子产业的创新基因注入国防科技,为下一代空战主导权奠定基础。未来战场或将见证:战机根据需要下载作战能力,无人机群充当战斗机僚机形成空战集群,体系协同定义全新空战涵义。

其实,山东舰在公开静态展示的时候,除了航母飞行甲板上展示了多架舰载机外,连机库这种相对“机密”的舱室,也向香港市民及媒体开放,就充分说明我们具有高度的自信。
现如今,全球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六代机,此前网传我国一南一北六代机已经试飞,如果依托这样的研发和制造体系,我们也必将引领世界战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