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借追滨工厂切入日产汽车腹地,入股之路初现端倪
深陷重组漩涡的日产汽车,正为旗下追滨工厂的命运寻找出路。这座拥有63年历史、承载3900个工作岗位的元老级工厂,如今仅剩“Note”一款小型车在产,产能利用率低至40%,远低于80%的盈亏平衡线。工厂关闭的阴影不仅威胁员工生计,更将重创周边供应链——关闭成本高昂,供应链依存度深,已成为日产沉重的包袱。
恰在此时,鸿海集团主动伸出援手。据日媒报道,双方正就鸿海在追滨工厂生产电动车进行洽谈。鸿海的算盘十分清晰:利用闲置生产线制造自有品牌电动车,同时为日产量身打造代工服务。这种“共享产能”的模式,直指追滨工厂利用率低的核心痛点。
鸿海此次出手,绝非简单代工,其背后策略耐人寻味。
在《一波说》看来,鸿海借追滨工厂切入日产腹地,入股之路初现端倪。
有个产业观察家敏锐指出,这更接近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力推的BOL(Build-Operate-Localize)本地化共建模式,而非当年注资夏普堺工厂的翻版。BOL的精髓在于结合鸿海科技与制造优势,与当地伙伴深度绑定、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对日产而言,与鸿海合作堪称“一举三得”:甩掉追滨工厂的沉重运营包袱;保住员工饭碗,安抚地方政府;盘活闲置资产。
对鸿海而言,借道追滨工厂,其电动车业务在日本本土获得关键生产据点。鸿海近期在日本动作频频——与三菱汽车签署电动车供应备忘录,又向三菱扶桑提供电动巴士研发制造服务。若追滨工厂合作落地,鸿海将形成对日产系车企的“双线渗透”格局。
日本政府对鸿海参与日产运营虽存戒心,但就业保障的承诺提供了关键突破口。鸿海在追滨工厂的深度参与,为其未来在资本层面与日产进一步结合埋下伏笔。当工厂运转依赖鸿海的技术与订单,股权层面的对话自然水到渠成。
鸿海已证明其赋能传统制造的能力。当年夏普堺工厂在鸿海介入后,产能利用率飙升至90%,迅速扭亏为盈。追滨工厂能否复制这一成功?全球汽车业正屏息以待——这座东京湾畔的老厂房,或将成为改写日系电动车格局的关键一子。鸿海以制造之名悄然布局,资本入股的通道已在追滨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中悄然开启。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