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吃肉39.8公斤到底啥水平?
来源:央视农业
我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39.8公斤 为啥这么低?因为咱国家肉类消费量数据不含禽类水产这数据只算了咱家里买的,猪牛羊等哺乳动物肉类,下馆子、点外卖吃的肉也根本不算,火腿肠、午餐肉也都不算在内。而且也因为咱量太大,鸡、鸭、鱼、虾等禽类和水产品,通通单独列了!而且各国统计标准天差地别,根本没法直接比!有些国家肉肠算,甚至海带都算。咱中国是生猪出栏大国、畜牧大国、禽类养殖大国,水产品大国,这都不是白当的。但咱毕竟还是低调,不需要把乱七八糟的都纳入进来。安心吃肉,咱肉够吃!还是让郭站长@郭嘉宁 给大家详解一下咋正确理解。
@郭嘉宁:
统计数据在传播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带来一些干扰。
我举一个小例子:
全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这个数字,会被很多媒体和自媒体高频引用,因为在全球各国横向对比的时候,这个数字,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购买力和生活水平,很直观的指标。
而我们的官方统计中,这个数字会显得很低:
2024年,不到40公斤。
于是横向对比,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远低于隔壁日韩。
但这事儿想想就不对劲,中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猪肉的产量在5700万吨左右。
也就是说仅仅猪肉一项,合到每个人头上,就超过40公斤了。
问题出在哪?
统计口径。
细看就会发现,我们的官方统计中,肉类只包括猪牛羊,甚至兔子。
我吐槽叫:这应该是全国居民人均哺乳动物肉类消费。
是的,消费占比极高的禽类,包括鸡鸭鹅,都是单独统计的。
消费占比同样极高的水产品,(包括鱼贝藻蛙等等)也是单独统计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肉鸡肉鸭淡水鱼海水鱼生产国。
但是没算成肉。
数字还是对不上啊:
是的,在官方的消费统计口径中,只统计了居民直接消费的肉类。
肉类加工品没算;
农户自养自杀的猪牛羊也没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里有历史统计惯性的原因,还有别的原因,不展开说了。
反正低调一点,也没啥坏处。
但实在没必要和国外的一些膨胀数据做对比:
毕竟有些国家的统计中,鸡蛋海带都算肉。
统计数据在传播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带来一些干扰。
我举一个小例子:
全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这个数字,会被很多媒体和自媒体高频引用,因为在全球各国横向对比的时候,这个数字,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购买力和生活水平,很直观的指标。
而我们的官方统计中,这个数字会显得很低:
2024年,不到40公斤。
于是横向对比,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远低于隔壁日韩。
但这事儿想想就不对劲,中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猪肉的产量在5700万吨左右。
也就是说仅仅猪肉一项,合到每个人头上,就超过40公斤了。
问题出在哪?
统计口径。
细看就会发现,我们的官方统计中,肉类只包括猪牛羊,甚至兔子。
我吐槽叫:这应该是全国居民人均哺乳动物肉类消费。
是的,消费占比极高的禽类,包括鸡鸭鹅,都是单独统计的。
消费占比同样极高的水产品,(包括鱼贝藻蛙等等)也是单独统计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肉鸡肉鸭淡水鱼海水鱼生产国。
但是没算成肉。
数字还是对不上啊:
是的,在官方的消费统计口径中,只统计了居民直接消费的肉类。
肉类加工品没算;
农户自养自杀的猪牛羊也没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里有历史统计惯性的原因,还有别的原因,不展开说了。
反正低调一点,也没啥坏处。
但实在没必要和国外的一些膨胀数据做对比:
毕竟有些国家的统计中,鸡蛋海带都算肉。
这就是我发这条微博的意义。
@包容万物恒河水:
🔻超短篇。
🔻郭站长@郭嘉宁 图1说的这事儿,我之前刚好陆陆续续写过。
🔻在吃肉和吃好方面,有四个热知识:
🔻1.在我国,什么肉,才算是人均消费的肉?(图2-图8)
🔹 一位中国网友早上嗦个鸭腿粉,中午食堂吃点猪蹄,晚上下班熟食铺割1斤猪头肉、半只甜皮鸭、几个兔头,不好意思,这在我国人均肉类消费统计中算网友当天肉类消费零。
🔹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数据中,肉类,只包括猪牛羊肉,其它如驴、马、兔子等牲畜的消费量归属在杂畜类,一般不做统计。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口径只统计居民在家中自己做饭的肉类消费,而不包括下馆子的肉类消费——下馆子的肉类消费,归类在“在外饮食”中,且只记录金额,不记录肉类消费量。
🔹以上统计口径,只包括生鲜、冻肉消费,不包括各种肉类加工制品消费——由各种肉类制成的香肠及肉罐头等肉制品属于其他肉类及制品,不在人均肉类消费统计范围,且不计入“全国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数据中。
🔹根据我国统计标准,进行肉类消费、产量统计时,统计口径只包括去头、去蹄、去内脏后的胴体重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中国一年养殖的水产,占了全世界的40%。
🔹中国的鸡肉产量占世界比例为14%,位居世界第三;鸡蛋产量占全世界比例为37%,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猪肉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牛肉产量占全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世界排名第三。羊肉产量占全世界32%,稳居世界第一。由于中国的蔬菜水果消费量实在是太夸张了,以至于2021年开始,中国就开始修改统计口径,从此之后,在计算中国的蔬菜水果消费量时,只统计新鲜的蔬菜水果,而不再统计脱水蔬果和蔬果加工品了。
🔹所以,知乎网友子木年华总结:“中国以占世界20%比例的人口,生产了世界50%比例的猪肉,12%比例的牛肉,32%比例的羊肉,40%比例的养殖水产,14%比例的鸡肉,37%比例的鸡蛋。而如此大比例的产量,还不够中国人吃的,以至于中国人每年还要大规模的从国外进口肉类。我们以五分之一的人口,吃了全球近二分之一的肉类,超过三分一的水果,近二分之一的蔬菜。没有任何国家能和我们比较。”
🔻2.韩国大部分首尔人也做不到每天吃肉(注意是每天不是每顿)
🔹在韩国国家统计局 KOSIS 的门户网站上,搜索“고기(肉)”,就可以得到2022-2023《首尔市民食品调查》,韩国的国家统计项目,韩国首尔饮食生活综合支援中心出具,数据发布日期是2024年7月18日(图9-图12)
🔹根据肉类摄入表,总的来说,首尔居民,每两周吃1次肉的有20.1%,1周1~3次的是60.9%,1周4~6次只有16.4%,每天1次以上的1.1%,几乎不吃的1.5%。
🔹18~29岁人群每周吃肉4次以上的比例是 22.7%(20.5%周4~6次 + 2.2%每天1次以上),远超60岁以上人群(70岁以上仅6.4%)。
🔹高收入家庭(月收入700万韩元以上,约合3.64万人民币) 每周吃肉4次以上的比例是 23.9%,是 低收入家庭(200万韩元以下) 的 4.5倍(后者仅5.3%)
🔹白领与学生每周吃肉4次以上的比例最高(管理/专业职 19.8%,学生达 31.3%);大学学历者每周吃肉4次以上的比(20.7%) 是 初中学历者(10.7%) 的 近2倍。
🔹所以,每周要想吃4次以上的肉,在首尔与年轻化、高收入、高学历紧密关联。
🔹其他肉类情况更糟。加工肉类,21%的首尔人几乎不吃,33.4%每两周才吃1次。鱼类,11.8%几乎不吃,34.9%每两周才吃1次。
🔹大多数首尔人连鸡蛋都做不到每天一个。每周吃1-3次鸡蛋的首尔人高达61.2%。
🔹只有泡菜吃的勤,84.5%每周吃4-6次泡菜,28.5%每天吃两次。
🔹韩国政府的《2023年首尔市食品统计调查结果报告》可视化显示“每日需要的食物”:29.1%每天吃一次杂粮或谷物,20.2%水果,15.8%蔬菜,36.8%蔬菜配菜,13.5%豆类或豆腐,24.7%牛奶及乳制品——没有肉。
🔹2023年,首尔市民仅1.1%每天吃一次以上肉,0.4%加工肉类,0.5%鱼,10.2%鸡蛋。
🔹PS:该统计中“붉은 고기”指代除鱼肉、加工肉类、乳制品外的其他纳入统计动物源肉类(包含鸡肉)。
🔹省流:韩国2024年官方统计,你如果每天都能吃肉,你就战胜了82%的首尔人。顿顿都有肉?那是1.1%首尔人都想象不到的生活。
🔹肯定会有韩国 ip 网友说“韩国人吃炸鸡真的很多的”。
🔹五月份韩国恰好有个新闻:《“夏季旺季将至,‘炸鸡店’纷纷倒闭”……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韩国鸡肉供应不上了(图13-14)。
🔹另一个新闻是韩国汉堡店的面包供应不上了(图15)。
🔹第三个新闻是,一30多岁脱北男子A某,2011年逃韩后打零工,2018年受伤致贫。因孤独思乡及生活困顿(称“在朝鲜从未饿一天以上,在韩国没钱真会饿死”),2023年10月盗巴士欲返朝被抓。2024年6月8日被判2缓3。法庭称其行为“反映脱北者在韩生存困境”(图16)。
🔹这下牢饭也没得吃了,真的会饿死吧?
🔻3.第三个热知识:很多人不相信我们的人均每日蛋白质供应量(2022年)已经超过美国了。
🔹但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图17-18)。
🔹这里蛋白质供应量指供应链末端可供消费的数量,为所有农产品(包括作物和畜牧产品)的总和。
🔻4.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而别人做不到,为什么美国缺蛋、日本缺米、韩国缺肉?为什么堂堂发达国家,连主要食品的保障机制都建设不好,吹的牛一眼就能被看破呢?
🔻因为它们没有菜篮子工程。
🔻来了解一下菜篮子工程:
🔹恩格尔系数这东西在中国不太好使,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国人特别看重“把饭碗端在手里”、“吃饱还要吃好”。
🔹但是,我们吃饱还吃好的日子其实也不太长,80后尤其是北方80后可能对冬天贫乏的蔬菜品类还有记忆。1984年至1988年,我们社会粮食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150亿公斤,而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一亩半。耕地的产出率不高,面积还在逐年减少。与此同时,1978年至1988年,中国副食品中的鲜蛋消费增长170%、家禽290%、猪肉88%、水产54.3%,副食品的供应明显不足,同时也无法靠主粮食弥补。
🔹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5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发展副食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菜篮子工程”)的建议。目的是像建设一个大工程那样,由国家拿钱拿政策,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推广实用技术,调整副食品生产和供应结构,改革流通体制,逐步提高副食品供给水平。
🔹菜篮子工程第一阶段(1988年-1990年代初)的重点是:夯实基础,破解短缺。
🔹首先是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城郊渔业,确保一年四季新鲜蔬菜和禽蛋水产供应。建立了2000多个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这一阶段解决了城市副食品供应短缺问题,为后续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菜篮子工程第二阶段(1990年代中-1990年代末)的重点是:市场与生产并举,构建大流通网络。
🔹从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入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加大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大批量地种植)、设施化(大棚化)和多产化(种植多种新品种蔬菜)发展,城乡协手共建“菜篮子工程”,建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城乡协作的流通模式为农产品跨区域调配提供了保障。
🔹菜篮子工程第三阶段(2000年代初-2000年代末)的重点是:质量安全与绿色转型。
🔹在国内“菜篮子”供求形势已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后,菜篮子工程主要目标任务变成了以优化结构、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实现“菜篮子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这个阶段,主要实施了重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提高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三绿工程”,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卫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新世纪的头十年也成为无公害农产品蓬勃发展的十年。
🔹菜篮子工程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是从2010年初1号文件开始的,着重提出体制与机制建设问题。
🔹体制就是管理;机制就是公司加农户或是合作社加农户。农业部2012年发布《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指导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强化生产、流通、质量、调控等能力建设,实现“菜篮子”工程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到2015年,“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基本建立,主要“菜篮子”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2019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10家“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36个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首次考核。监测显示,2018年,“菜篮子”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总体价格涨幅在5%以内。不仅“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各城市还制定了更高效的流通体系,以及更健全的管理调控机制。第三方调查评估表明,市民对“菜篮子”产品供给数量、品类及购买便利性等方面都较为满意。
🔹之所以被叫做“菜篮子”工程,因为它是一个涉及多产业、多部门、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菜篮子”全产业链除源头的生产基地外,还包括批发市场、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以及终端网点等多个方面。
🔹“菜篮子”工程实施几十年来,不仅解决了副食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提升了中国人的营养结构,同时它也稳定了物价,并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民众收入,为切实改善民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作出了贡献。
🔹2025年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通过利益联结推动产业链增值,呼应了“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核心目标。
🔹菜篮子工程通过生产基地、物流体系、检测网络等全产业链布局,2025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化与附加值提升,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模板。🔹强化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与菜篮子工程的设施化、规模化路径深度融合,2025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驱动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
🔹通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等机制,菜篮子工程与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如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紧密挂钩。2025年一号文件明确“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资产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帮扶政策从“输血”转向“造血”。
🔹此外,菜篮子工程不仅满足物质需求,更通过绿色消费、质量安全等理念重塑城乡文化互动。2025年一号文件提出“传统村落特色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将农耕文明传承融入现代治理,发展多功能农业和农村旅游,为乡村振兴铸魂,助力城乡共同繁荣。
🔹之前的对账中,美国网友对中国的菜篮子工程很羡慕,她们的简单理解就是:“政府帮助人们建立后院农场和小市场,建立自给自足的供应,支撑他们的小社区”,然后咔咔一顿猛夸,所以特朗普上台后的口号承诺中也包括“后院农场与小市场”,引得MAGA一阵欢呼。
🔹但是,美国网友视角中的“后院农场与小市场”仅是菜篮子工程的局部表象。中国政策的宏大在于:
🔹长期性:工程不仅关注短期供应,还通过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粮食安全和农民福祉;
🔹系统性:覆盖生产、流通、质量、调控的全链条,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网络;
🔹包容性: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避免“富企穷农”陷阱;
🔹动态性:从1988年启动至今,通过近40年的持续调整,从解决短缺到追求高质量发展,政策始终随发展阶段迭代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衔接。
🔹正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重点,菜篮子工程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故事,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科技赋能、城乡融合深化,这一民生工程将继续书写“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转型的全球样本。
🔻这你们美国、韩国、日本……等等学得来吗?你学不来。
🔻你们还是干点请人在网上吹🐮🍺的简单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