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宋清辉:陪伴型机器人市场潜力无限 但应避免冲击就业
尽管前景广阔,但发展陪伴型机器人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护理和家政机器人方面,确实可能会在未来出现替代部分低技能、重复性的劳动岗位的现象,进而可能会对现有的家政、护理等服务行业从业者造成冲击。尤其是在中国仍有大量劳动人口从事这些工作背景下,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沪港通锦囊】陪伴型机器人市场潜力无限
近年来,中国市场涌现出一批主打情绪价值和陪伴属性的家用机器人产品,从下棋机器人到可爱的机器狗等等。在我看来,这些产品的兴起绝非偶然,它深刻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现代社会在人口结构、家庭观念、劳动力市场以及精神消费需求方面的深刻变迁。
研究发现,这类家用机器人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回应了当代社会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多元需求。
首先,家庭模式的转变是重要驱动力。当前,传统的大家庭结构正加速向核心家庭甚至单身家庭演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也随之变化,人际连接可能趋于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家庭成员」的出现,能够为家庭增添活力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人际交往的空缺。
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照护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尤为显著。众所周知,中国正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数量持续攀升。子女常因工作或居住地限制,难以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从而导致老年人易感精神孤独和被忽视。此时,具备简单对话、提醒服药、健康监测等功能的陪伴型机器人,无疑能够部分缓解情感上的空缺,以及提供基础的照护与安全感。此外,少子化和丁克家庭的增多,也让宠物型陪伴机器人成为满足情感陪伴需求的替代选择。
再者,劳动力结构与成本的变化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家政、护理等服务业的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且优质服务人员供给日益紧张。这种供需矛盾,使得机器人替代部分简单、重复性劳动变得更具经济可行性。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精神消费需求的升级。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和情感体验。陪伴型机器人恰好满足了这种对「情感附加值」和「个性化互动」的追求。与此同时,「懒人经济」的盛行也进一步催生了陪伴型机器人的发展。现代人追求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尤其愿意为省时省力而买单。陪伴机器人提供的智能化、自动化服务,正好契合了这种「懒人」消费趋势。
机器人应用宜避免冲击就业
与此同时,尽管前景广阔,但发展陪伴型机器人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护理和家政机器人方面,确实可能会在未来出现替代部分低技能、重复性的劳动岗位的现象,进而可能会对现有的家政、护理等服务行业从业者造成冲击。尤其是在中国仍有大量劳动人口从事这些工作背景下,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在我看来,在平衡工作机会与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关键在于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和产业策略。一方面,应将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提升服务质量、解决社会痛点,例如在偏远地区提供医疗辅助、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照护,而非仅仅追求成本节约,从而避免对现有就业市场的剧烈冲击。在初期和中期,应更多地强调人机协作,让机器人承担简单的、重复性的任务,从而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提升效率,同时让人力专注于更具情感交流和复杂判断的服务。
另一方面,极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可能因产业升级而失业的人群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例如向机器人操作、维护、数据标注等新职业方向转型。此外,机器人产业本身也会创造大量的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等新就业岗位。
总体而言,平衡的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需要有前瞻性。例如,当前极需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并通过政策保障和技能培训等举措,来确保劳动力市场能够平稳过渡,进而让科技发展成为提升社会整体福祉的工具,而不是制造新的社会矛盾。一言以蔽之,通过精准施策,中国有望在发展陪伴型机器人产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就业市场的平稳转型,从而最终让科技创新惠及更广大的老百姓。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中国韧性》。本栏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