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乘务员怎么还是不敢管呢?”

有这么一条留言。

“孩子放假了,带娃出去玩,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经济舱第二排。刚上飞机,就看到你们乘务员热情的跟坐我女儿前面的那位男士热情的问候,然后乘务员一走,我眼看着那位男士翘起二郎腿踩着前面的壁板,同时顺势把椅背放到了最低。

我女儿刚把桌板放下,摆好了水杯和自己的画笔,水杯就直接被碰倒,画笔也洒了一地。前面那位男士放椅背的速度特别快,一键到底,没有任何反应时间。女儿委屈的看向老婆,老婆低头去捡,我强忍着生气,站起身来跟前面那位男士说:你好,你的椅背能不能收起来点,孩子在后面太挤了。

那位男士回头瞥了我一眼,没说话,把椅背收了起来,又放倒了一点——说实话,出门在外,我可以理解他坐的不舒服,放倒一点我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插曲就这么过去了。飞机延误了一会,时间不长,我坐着刷手机,老婆看女儿画画,前面男士已经睡着了,开始打鼾。后来飞机推出的时候,乘务员过来客客气气的叫醒他,让他把椅背收直,他很不耐烦的收起来,继续睡觉。

飞机滑行准备起飞,他醒了,在飞机离开地面的那一刻,他嗖的一下又直接把座椅靠背放倒了,而且同样是速度奇快,我女儿正开心的仰着头看着窗外,就在马上撞到她头的那个瞬间,我伸手直接用力顶住了他的椅背。

他不知道是我顶住了,又一边按按钮一边使劲往后靠,我大喝一声:现在不能放座椅靠背不知道吗!

他回头看我,瞪了我一眼。没有继续放,但椅背还是倒下一半的。

航班的乘务长应该是听到了,走过来看了一眼,过来其实她就看到了那个放了一半的椅背,然后很紧张的拍了拍前面那位男士,用特别卑微的语气说:先生不好意思,现在飞机处在起飞的关键阶段,椅背需要调直。

前面男士假装没听到。她又看向我,很委屈的表情,我摆了摆手,意思是算了就这样吧。因为我能想到她的为难。

但是,你们不是说不内卷了吗?为什么你们乘务员还是不敢有理有据的管?”

看完,我也挺无奈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不是不想管,也不是没道理。而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怕旅客,我们在怕公司。

怕一个投诉,怕一次谈话,怕因为“服务态度”被写进绩效记录,怕明明照章办事,最后却变成“不够灵活”。

一个“有理有据”的提醒,如果对方愿意配合,皆大欢喜。但如果对方摆明就不想讲道理,那我们的“有理”就会被按上“态度问题”,你的“有据”就会变成“方式欠妥”。

旅客说“不是不内卷了吗?”

是啊,很多航空公司现在都在说“停止内卷”“减负增效”。

但口号的归口号,具体是不是真的这样,还是要靠“事儿上见”。

你看到那个乘务长低声下气的提醒,可能觉得她怕了那位旅客。

但我知道,她怕的是落地之后那个投诉电话。

怕的是“乘务员态度冷淡”“影响乘机体验”“不够人性化”。

怕的是自己一通操作都对,却还是要在班组会上被“重点通报”。

怕的是第二天领导的电话:“以后这种情况你要灵活处理。”

你看到的是她在退让,其实她是在自保。说到底,不是乘务员不想管,而是我们不能在制度允许的边界之外,用“正义”去冒险。

与其落地被折腾,不如笑一笑;与其刚到底,不如认一认。

我们也想“管”得理直气壮,但前提是我们被允许、被支持、被理解。

如果制度不保护规则执行者,那最终规则就会变成笑话。

当规矩靠自觉、标准靠商量,秩序就会靠“谁更强势”来决定——这,才是乘务员最害怕的那个“真相”。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