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舰访港,预示13万吨的超级航母快要显露真身,但核动力还早!
17号山东舰在硫磺岛海域演练结束后,按照计划到港进行访问并对公众开放,此次访港正值香港回归 28 周年,是继辽宁舰之后航母第二次访港,随即航母和舰载机细节图片也大量流出,其中公开露面的就有歼15T弹射型舰载战斗机,不过那边观众是不太搞得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似乎也不是那么关注。而对于航母熟悉一点的都知道这个战斗机可是大事情,即将服役的福建舰上将会批量装备,电磁弹射器能够发挥这种重型战斗机的所有潜力。
山东舰的图片很多,但从来没有这么多角度拍摄的,能够观察到更多细节,山东舰舰岛和正在建造的水泥航母舰岛非常相似,都属于大型舰岛,主桅杆和烟道分开,而水泥航母基础尺寸和山东舰近似似,但现在把舰岛已经位移到了舰尾,由于蒸汽轮机动力需要中置,不能像核动力航母不讲究安装位置,也就是意味着新的航母,至少在现有山东舰舰体上加长50米,舰长度达到360米以上,满载排水量达到13万吨以上这种规模。
按照东大可以公开展示,就意味着有更新的原则,有理由相信新航母要出现了!
出现模拟舰岛也就是意味着航母的总体设计还在进行中,而这个超大型舰体的母型就是福建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放大,而舰岛并没有采用福建舰对那种小舰岛形式,而是和山东舰对舰岛相似类型。
航母舰岛大小是让航母设计方特别头痛的一件事情,由于现在电子设备增加,而这些设备大部分就是安装在舰岛上,也就是需要扩大舰岛空间,但舰岛是安装在军舰舷侧面,扩大就是增加重量,严重影响船体的横向稳定性和船体结构,但小了就会出现空间不足的问题,影响战斗力发挥,所以就需要弄个全尺寸水泥模拟航母舰(以下简称 “水泥模拟舰”),也是各国海军在航母研发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低成本、高性价比技术验证手段。
东大建造的类似设施(被网友称为 “航母楼”),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其价值在于在实际航母开工前,通过实体模型完成设计验证、设备测试、战术推演等关键环节,大幅降低研发风险与成本。以下从具体功能展开分析:
验证设计方案舰体与舰岛布局合理性:航母的舰体结构(如甲板形状、舱室分布)和舰岛设计(如雷达布置、指挥舱位置)直接影响作战效率,而计算机模拟往往难以完全覆盖复杂的物理交互(如气流扰动、电磁兼容)。水泥模拟舰的首要作用,就是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实体,暴露有哪些问题。
舰岛优化:早期武汉水泥模拟舰的舰岛曾模仿辽宁舰的设计,但后续迭代中逐步缩短高度、简化结构 —— 这与福建舰最终采用的 “一体化隐身舰岛” 。通过在水泥舰上测试不同高度舰岛对舰载机起降的气流干扰(如歼 - 15 滑跃起飞时的尾流对舰岛的冲击),设计院可计算出最优舰岛高度,减少甲板乱流对舰载机的影响。
甲板调度验证:水泥模拟舰的甲板按 1:1 比例复刻了弹射器轨道(或滑跃甲板)、舰载机停机位、弹药升降机位置。通过摆放歼 - 15、歼 - 35 的等比例模型,可模拟 “紧急起飞”“连续回收” 等场景,测试甲板作业效率。
舱室与管线布局:航母内部管线(电缆、油路、通风管道)总长可达数百公里,布局失误可能导致后期维修困难。水泥模拟舰的内部舱室按真实比例建造,可通过 “实体穿行” 验证:弹药舱到甲板的升降机路径是否最短?损管通道是否能容纳 3 人同时携带设备通行?这些细节在计算机模型中易被忽略,却直接影响战时反应速度。
舰载设备的电磁兼容验证:航母舰岛密集布置了相控阵雷达、卫星通信天线、电子战系统等,若频率或位置冲突,可能导致雷达信号被干扰。在水泥舰上,会实际架设这些设备,通过数千次电磁信号测试,确定最优安装角度,避免实际航母服役后出现 “雷达开机就断联” 的尴尬。
舰岛内部的指挥舱(如航海舰桥、航空指挥中心)布局,直接影响决策效率。在水泥模拟舰的指挥舱内,舰长、航空长、雷达官等角色可进行 “实战推演”优化指挥链路。
所以作者认为,新的超级航母已经在最后的验证设计阶段,这个阶段也不会时间太长,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后,就会进入割钢板,模块建造阶段,如果快的话2到3年内能够在船台上看到大型分段。
作者认为舰用堆使用钍基堆(通常指钍基熔盐堆)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循环的结合是非常适合军舰环境使用,现在已经进行了陆地实验,而现有的压水堆的优势比麻烦更多!
至于已经开工核动力或者核常混动航母的事情属于头脑风暴,是另外一个层面事情,这里就不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