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金砖“掉线”的莫迪,为何贴回来了?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7月6日上午,为期两天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举行。
就在这次金砖国家会议上,突然出现一位“老熟人”——印度总理莫迪。
这位曾屡屡在关键场合“掉线”的领导人,如今不仅高调表态支持“全球南方”,还排出访问加纳、阿根廷、巴西等多国的行程,俨然一副“南方国家大领袖”的派头。
莫迪这次八天五国之行,是他十年来最长外访,外界推测这不只是个姿态,更是战略宣示。其访问涵盖国防、稀土矿产、反恐等关键议题,显示印度要在国际事务上想自主决策,探索更多可能。
对于印度而言,这真的是一次外交大翻身,还是一次自我安慰式的战略回摆?
但问题是:曾多次在金砖与上合峰会上“人间蒸发”,甚至频频阻挠机制议题推进的莫迪,为何此刻又急着贴回来了?
从以往表现看,印度确实是金砖机制的“活跃搅局者”:曾对扩员持保留态度,多次不签署联合声明,表现出浓厚的“美式战略模糊”。
但现实中,它又不主动退出。
原因也不复杂——金砖对印度,确实很“香”。
一方面,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批准了大量贷款支持印度基建。截至2024年,印度是新开发银行贷款获批最多的成员国之一,重点集中在交通、电力、城建等基建领域。
另一方面,为了话语权溢价,莫迪不仅是来开会的,更是来“造势”的。
在金砖这样一个“南方国家”占主导的平台上,印度可以“放大”自身影响力,延续“南方代言人”的人设——至少在表面上。
不过,莫迪看似突然的转变,背后藏着印度外交上的窘境。印度的全球南方战略正面临来自内外环境的深刻挑战。
传统盟友关系的持续弱化成为显著痛点。
孟加拉国加强对华经济合作,不丹推进与中国的边界谈判,表明南亚邻国寻求战略自主的意愿增强。
西方国家的外交压力同样升级。
加拿大、英国就锡克教领袖在北美遭暗杀事件不断向印度发难。
今年加拿大的G7峰会,莫迪虽然收到邀请参会,却跟个“背景板”似的。
更让印度憋屈的是,美国甚至罕见邀请巴基斯坦军方高层访美。
这些动态折射出印度外交政策在现实运作中的失焦,其长期标榜的最大民主国家身份认同与实际处境形成割裂。
特别是在以色列对加沙进行“种族灭绝”军事行动问题上,印度采取的支持立场引发阿拉伯国家集体质疑,导致其塑造的全球南方代表形象遭遇信任危机。
经济上的压力更让印度头疼。
美国最近90天一直在和印度谈关税问题。美国嫌印度设置太多贸易壁垒,要求印度开放市场。
美国甚至警告说,如果印度继续从俄罗斯买能源,可能对印度商品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这不是开玩笑。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已经透露特朗普同意推动这个决议。
一旦实施,印度的皮革、药品、化工、农产品都会遭重创。印度可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完整产业链和经济韧性,根本没法跟美国硬碰硬。
此时的印度外长苏杰生,面对媒体只挤出一句“船到桥头自然直”,神情却比桥墩还硬。要知道,去年面对相同问题时,他还自豪地说“自己有选择,就该被钦佩”。
现在不笑了?
不是不爱笑了,而是知道,这一回,真的笑不出来。
印度的内部问题也不少。
物价涨得厉害,基础设施落后,制造业竞争力不强,城乡差距大。关键时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几十亿美元贷款就成了印度的救命稻草。
印度之前在金砖内部虽然不配合,但一直没说要退出,就是看中这笔钱。
其实印度在国际上一直想左右逢源,之前在上合组织和美国主导的“四边机制”之间横跳。
上合防长会时,印度的“独家反对”导致联合声明流产,之后就跑去捧美国臭脚,印外长苏杰生急着赴美出席四方安全对话外长会,美日印澳启动“船上观察员任务”,专门针对中国。
但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印度在金砖的“双面人”做派。
2024年,印度从新开发银行拿了贷款,转头跟美国签了1420亿的军购大单,还往美日印澳“四边机制”里扎得更紧。
这操作,活像拿着兄弟给的钱,买枪防着兄弟——其他金砖国家能不犯嘀咕?
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让印度成了金砖内部的“刺头”。
更离谱的是“去美元化”这事。今年5月,印度在金砖外长会上第七次否决相关提案。
一边占着便宜,一边拆台,谁能忍?
印度这么做,其实对自己不会有好处。
一方面,为给美国纳投名状,破坏上合会议,得罪了包括中俄在内的上合9国,成了众矢之的,以后各国都会重新审视和印度的合作。
另一方面,印度本可以做世界新一极,却甘当美国小弟,和“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目标越来越远。
而且印度放着南亚大国不当,来中国周边搅浑水,中巴正推动制定新区域组织,取代停摆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印度以后可能就得靠边站。
眼看这种两头占便宜的做法现在要行不通了,莫迪不得不低头,表态要留在金砖,但光说肯定不够。
而且,莫迪“全球代言人”的叙事,正在失去受众。如果说金砖是他翻盘的跳板,那也是最后的舞台了,不付出实际行动就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如果印度还想利用金砖“增加与美国关税谈判的筹码”,逻辑听起来没错,但战略节奏就会完全错位。
金砖从来不是一个“敲竹杠”的谈判工具,而是推动“南方国家”共识的平台。如果你进来只为搞“小动作”,迟早被边缘化。
当前全球多极博弈已进入加速阶段,虽然美印表面和气,其实美国也在系统性“去风险化”印度——一旦被视作“不稳定对手”,连谈判都可能不再被邀请。
所以印度不是没价值,而是“自我定位”出了问题。它想以“非中即印”的方式向美欧讨价还价,却忘了不稳定的合作者,谁都不会托付战略。
莫迪这次“重返金砖”,看似是一次华丽回归,实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回应。
印度如果真想实现大国梦,还是得先把态度和位置摆端正,要不然连替补都坐不上,甚至被踢出核心圈。因为金砖和上合,不需要一个天天唱反调的玩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