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基于秩序”的国际分配规则,才能使我们的消费能力跟生产能力相匹配

【本文由“奉鹄”推荐,来自《余永定和金刻羽,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415702892207
  • 单纯从学术角度来看,两个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逻辑支撑,不过是自己理论架构不同,观点不同。但媒体就是这样,非要拉一踩一,让人选边站队,不撕裂人群扩大争议,不创造流量就不舒服。

    而且现在的所谓经济学家,大量都是师从西方新自由主义那一套理论,多少都沾点边。像强调消费,减税发钱这种,在当下百姓舆论场上可谓是稳赢不熟的立场,随便包装一下,就是个为民请命的KOL。近的例子如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的强调重新分配论,某最高学府李姓女学者的“全民免费医疗并不贵”论,都是举着为民请命的大旗。至于怎么解决,怎么做才能均衡眼前和长远利益,怎么做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怎么做才符合当下国际变局和大国博弈的现实,尤其如何落地,却很少有人说的明白清楚。反正无外乎发钱、发债这些套路。至于这些人实际的想法和目的,那就不好说了。反正,耶伦来要饭时都得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经济学家,凭我朴素的判断,我是信不过。

并不是单纯学术观点不同。

他们讲分配却自动忽略“基于秩序”的国际大分配,只讲基于市场的国内分配。可现实的国际分工是基于开放市场吗?国际秩序是基于生产力吗?这么明显的事实,他们真的看不见吗?对客观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要求你在国内分配中增加消费,最好把未来全抵押给西方来消费,不要用来发展生产力,这是真的持续的消费能力吗?

消费能力正常应该跟生产能力匹配,生产能力高利润就高,利润高消费能力就高。可我们不能摆脱“基于秩序”的国际大分配,我们空有高生产力,利润大头都让西方用“国际规则”拿走了,国内拿什么消费?要提高消费能力,首先就是生产力要独立,然后才能在高纬度改变生产关系,进而改变“基于秩序”的国际分配规则,才能使我们的消费能力跟生产能力相匹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