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称霸苏超,背后有一个卖拖鞋的“疯子”
作者:喻汀
“苏超”联赛鏖战正酣,截至第六轮,南通队以五场连胜、排名第一的辉煌战绩,成了江苏“南哥”。
可你绝对想不到,把南通队送上“神坛”的,竟是一家拖鞋厂的老板。
拖鞋厂老板叫李太镇,江湖人称“李疯子”,曾经是千万富翁,却为了一个足球梦,差点倾家荡产。
2011年,42岁的“李疯子”创办了一家俱乐部,培养小队员,分文不取。
南通队一共有39名球员,其中有35人都来自这家俱乐部。
● 李太镇和球员们在训练场
2025年夏天,南通队强势出圈,李太镇的热血故事,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逆袭范本。
李太镇从小就有个足球梦,小时候曾在黑龙江省体工队踢球,后来在一所小学担任体育老师,教孩子们踢球。
1997年,李太镇和妻子一起到上海打拼,经营拖鞋生意。
2004年,夫妇俩在南通海门建了一家拖鞋厂,一家人也因此在海门安了家。
拖鞋厂名字叫“珂缔缘”,在朝鲜语中是“舒适”的意思,后来成了俱乐部的名字。
尽管下海经商,但李太镇心中始终不忘他的足球梦。
2002年韩日世界杯,那是国足首次闯进世界杯,李太镇来到现场,为中国队呐喊助威。
然而那场比赛,中国队以0 :4 惨败给巴西队。
现场一个韩国观众用韩语嘲讽:“中国人哪会踢球啊?”
李太镇是朝鲜族人,在一旁听得明明白白,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李太镇,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
你们等着看吧,中国足球也有好的时候!
好在儿子李贤成继承了李太镇的足球天赋,李太镇曾想把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训练,但一年的费用就要100多万,和请一个外教来国内差不多。
与此同时,看到国内很多喜欢踢球的孩子极有天赋,却没有好的教练,于是,李太镇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成立一家俱乐部,再请一个专业的教练,来教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孩子。
然而一开始,现实就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李太镇在当地找了16个有天赋的孩子,结果只有一个家长把孩子送过来。
因为江苏是高考大省,南通又是“高考第一城”,在南通,家长们都十分重视教育,读书是第一要务,谁会愿意把孩子送去踢球呢?更何况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俱乐部?
命运的转折在2011年到来。
那一年,李太镇找到海门市教育局,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在海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在海门小学成立了。
李太镇承诺,每年投入拖鞋厂60%的利润,为孩子们提供全免费训练及食宿。
孩子们白天正常上学,业余时间踢球,俱乐部还有专业的教练员团队、学业辅导老师和专职保育员。
学员既能专心踢球,又不耽误读书,还有零花钱。
● 最早一批的7名学员
当李太镇的妻子去工商局注册的时候,工作人员听了直犯嘀咕:你们老板神经病吧。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慈善机构,图的啥?
但正是这样免费的政策,为珂缔缘俱乐部吸纳了第一批学生——尽管只有7个小学员,连一支球队都没凑够——但这7个孩子,就像小小的火种,点燃了俱乐部的未来。
一开始,俱乐部连独立的训练场地都没有,每天放学后孩子们就在学校的操场上分批训练。
渐渐地,俱乐部积累了口碑,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名学员。
珂缔缘不惜重金,从韩国和巴西请来多名外教,光是外教的工资,每年就高达200多万。
就是用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仅仅用了三年,这支横空出世的球队,便一鸣惊人,夺得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U12冠军和全国校园足球总决赛亚军。
● 2014年,珂缔缘俱乐部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U-12锦标赛冠军
2015年底,李太镇算了一笔账,自己在俱乐部的投入已超过千万,但俱乐部始终未能有任何盈利。
而就在那一年,拖鞋厂的利润开始大幅下滑,已难以为俱乐部继续输血。
朋友们都劝他收手,但李太镇舍不得,硬是咬牙卖了上海4套房和海门2套房,筹了1000多万,才暂时弥补了资金缺口。
房子卖了,李太镇和妻子就搬到球员的宿舍,与大家同吃同住。
在俱乐部里,孩子们亲切地叫他“贤爸”。
最难的时候,李太镇的兜里只剩下3块2毛钱。
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有向学员收过一分钱。
比起资金问题,更令李太镇措手不及的,是其他俱乐部的挖角。
当时珂缔缘已经崭露头角,外界虎视眈眈,盯上了他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学员。
联赛后短暂的假期,常常成为一些尖子生离去的节点。主力队员莫名失联,然后出现在另一家俱乐部的状况,时有发生。
就连李太镇的儿子李贤成都被球探看中,想要重金挖走。
● 左为李贤成
李太镇明白,社会浮躁,金钱诱惑让年轻苗子迷失方向,怪不得孩子。
但尖子生的陆续流失,对于一个草根球队来说,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
外界纷扰中,李太镇决心不管其他,再坚守五年,扎实培养职业球员。
“五年不成,说明我错了。不过,成与不成,又能说明什么呢?”
李太镇的办公室抽屉一直放着一封辞职信,无数个日夜,他都想一走了之。
然而每次走到训练场,看着孩子们为进球而欢呼雀跃的身影,他又默默把辞职信收回抽屉。
“再撑一天。”他无数次地告诉自己。
2015年,为了寻求帮助,一向低调的李太镇,带着孩子们登上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
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走到今天时,这个内向的汉子字字铿锵,“我要让看扁中国足球的人后悔。”
● 2015年,俱乐部参加《中国梦想秀》
主持人又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们的一句话让全场动容:我们的梦想,就是希望贤爸的拖鞋能够畅销。
孩子们深知,只有李太镇渡过难关,他们追逐足球的梦想才能得以延续。
节目播出后,这支草根球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同为朝鲜族且来自黑龙江的朗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东日,被这位执着于足球事业的老乡所打动。
出于敬意,他慷慨赞助了第五届“朗姿·珂缔缘”杯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暨“丝绸之路”U14国际少儿足球赛,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到了这支球队。
与此同时,中国足球改革的推进也为珂缔缘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门当地政府给予了俱乐部大力扶持:不仅建设了可容纳1500人的宿舍楼及10块配备灯光的训练比赛场地,其中有两片可以打乙级联赛,还每年拨付200多万元用于足球学校运营,并全额负担学员们的食宿、交通及学习费用。
● 2016年海门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投入使用
2017年,南通地产巨头中南建设决定入股珂缔缘,承诺每年投入1500万元,加上其他赛事活动收益,共同支撑起俱乐部每年超过2400万元的运营成本。
珂缔缘俱乐部又起死回生了。
2019年,珂缔缘雄心勃勃地宣布职业化计划:在海门这样的县级市搞出一支中超队,最终问鼎顶级联赛。
为此,李太镇豪赌式聘请了前韩国国脚金都根担任主教练。
2021年,以珂缔缘球员为班底的江苏男足参加了第十四届全运会男子足球U18项目,取得了全国四强的佳绩。
同年,俱乐部成功升入中乙,成为职业球队。
李太镇的目标实现了一半,但危机旋即而至,资金链又断了。
2022年,主要投资方中南建设集团因自身发展原因,暂停了足球基地建设,承诺的资金也迟迟到不了位。
巨额运营费用压顶,早已辞去拖鞋厂职务、全身心投入的李太镇再次陷入绝境。
俱乐部发不出工资,甚至连水电费都交不起了。
那一天,李太镇含泪在办公室写下球队解散方案。
2023年大年初三,走投无路的李太镇给海门区委区打了一个求救电话:“对不起,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这通电话,成了俱乐部的救命稻草。
政府领导高度关注,“海门不能没有足球”,火速敲定三年生存计划,国资及时注入,珂缔缘得以重生。
俱乐部性命虽保,李太镇心中的结却未解:烂尾的新基地是他心中的痛。
他坚信珂缔缘能靠新基地养活自己。一个容纳1200人的基地,举办赛事、场馆运营、比赛日运作等,覆盖日常运营开销绝对不是问题。
然而,构想再美,基地不交付就是白搭。
所幸,2025年6月,“苏超”联赛爆火,珂缔缘俱乐部意外走红。
热度带来的是希望,珂缔缘的新基地加速了建设进程,预计两月内交付,珂缔缘俱乐部实现盈利将不再是梦。
而另一边,很多球迷感动于李太镇的故事,纷纷涌入珂缔缘的直播间,直接把拖鞋买断了货,用实际行动支持这位老板。
李太镇勇闯足球梦的这一路,始终伴随着危机。
但每一次,都凭借着他个人的韧劲和各界的帮助化险为夷。
李太镇办公室悬挂着的“李疯子”的三字牌匾,似乎是对他执着足球理念的最佳诠释。
从韩日世界杯看台上的无声呐喊,到训练场边守护的“李疯子”,十四载春秋见证了一个人对抗时代的倔强。
他坚信当下中国足球深陷“金元时代”的病态发展模式——依赖买人、挖角、并购,而非真正“从娃娃抓起”。
珂缔缘俱乐部,则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本土化道路:
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
他相信,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培育出的球员、球队,才拥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和独特内涵,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正途。
截至目前,珂缔缘俱乐部已累计向国家少年队输送人才160多人次,比例远超许多知名俱乐部。
如今,足球已经成了海门的一张名片,珂缔缘也成为拥有14支梯队、200多名球员的明星俱乐部,延续着这个始于拖鞋厂的足球传奇。
这支球队,踢的不只是比赛,而是足球的初始意义:
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一群人,众志成城,咬牙坚持,奔跑到底。
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就在这群“穿拖鞋”长大的孩子身上。
▽
● 参考资料:
[1] 新华社丨一双拖鞋撑起的足球梦
[2] 扬子晚报 丨拖鞋厂长卖房办足校,3名小队员成国少主力
[3] 中国企业家杂志丨那个差点倾家荡产的「李疯子」
[4] 紫牛新闻丨南通队带火的“南哥”款拖鞋今晚开售,鞋厂老板却不愿蹭热度
[5] 扬子晚报丨埋头十二年:中国足球发展之海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