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天被买走几百万!这届年轻人开始讨好自己

在鲜花行业,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开花店,全靠节日在撑着。”
七夕、情人节、母亲节、春节、清明……这些核心节点常年贡献着行业内大部分营收,但节日效应褪去后,市场便迅速回归冷清。
这背后,是鲜花行业长期的痛点:在过去,买花,大多就是为了送人。
逢年过节拎一束上门,是心意也是体面,生日宴上摆一排,是撑场面的仪式感。
那时候,鲜花更像“社交工具”。是送人的面子,是特定场合的仪式道具,唯独没有融入日常生活。
但这几年,买花这件小事,正在发生巨变。
直播间里,年轻人抢鲜切花就像抢奶茶,不为送人,就想让家里花瓶总有新颜色;
大街上抱着鲜花的姑娘,不是谁送的礼物,是她们路过花店时给自己买的小礼物;
超市生鲜区,西兰花旁摆着洋牡丹,买菜的顾客挑完土豆,顺手就能拿一束花;
说白了,买花的逻辑变了。
有个词叫“情价比”。
复旦发展研究院提出: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既看性价比,也看情绪价值。
以前是“为了别人”,现在越来越多人是“为了自己”。
大家不再盯着日历等节日,也不在乎“玫瑰代表爱情、百合象征纯洁”那套说辞,顺眼、喜欢就买,不用讨好谁,就想哄自己高兴。
这种从“悦人”到“悦己”的消费观念的转变,悄悄把整个鲜花行业的玩法都改了。
这几年,鲜花市场一下子冲到了千亿规模,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
这些变化不是凭空发生的,总有一些具体的商业动作,在悄悄推着这个行业往前走。
那么,一朵小小的花,到底是怎么被盘活的?
前几天我们去了云南玉溪,在大片的绣球花丛里,好像找到了些答案。

7月2日,在云南玉溪江川区安化乡光山村,盒马首个绣球盒马村正式挂牌。

守着这片花田的任富坤,已经和绣球打了22年交道。
2019年以前,他种的绣球几乎都流向婚庆公司。那时的绣球既是“小众款”,也是“贵价货”:
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绣球的批发价每支10到20元,经过中间商层层加价、配上精致包装,到消费者手里,价格常常涨到30到50元。
因为太贵了,普通人家很少买,只有婚礼扎花墙、新娘捧花时,才会为这份仪式感买单。
绣球与普通消费者之间始终有距离。
直到2021年盒马花园上线后,这层距离被彻底打破。
当时,盒马采购团队在云南考察,看过玫瑰、康乃馨等常见花卉后,最后被绣球吸引。
圆滚滚的花球,颜色丰富鲜艳,单支插在瓶里就很好看。
他们觉得,这么好看的花,不该只局限于婚庆等商用场景,于是,盒马的采购团队直接找到任富坤的种植基地合作。
跳过了中间商,去掉花哨的包装,甚至改变传统的大花束售卖方式。
盒马选择只卖刚从地里剪下的单支绣球,定价9.9元,比一杯奶茶还便宜。
这个价格一出来,绣球花瞬间火了,也拉开了改变大众买花习惯的序幕。
以前,买花是件需要特意安排的事:
得专门跑趟花店,精心搭配成花束,面对动辄几百的价格犹豫半天,还总觉得“不是过节买花干啥”。
但在盒马,绣球就摆在生鲜区周边。
下班买菜的白领路过,拿起生菜时顺手捎上一支;有人来买酸奶,觉得9.9元划算,也会下单。
在各大城市的盒马门店,这样的场景成了常态:
越来越多人买花已成生活常态,就像挑水果、选蔬菜一样,买菜时顺手买支花已经成了习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这几年,绣球成了盒马鲜切花里复购率最高的鲜花产品,一年能卖200多万支。
事实证明,不是大家不爱花。
当鲜花价格亲民、购买渠道便捷,买花真的变成了像买菜一样的日常小事。
回头看,盒马不只是在卖花,更在拆掉鲜花与日常之间的墙。
没有中间商层层加价,没有昂贵的包装溢价,也没有“非得过节才买”的心理束缚。
买花不再需要郑重其事,不需要为溢价买单,就这样自然地融入了日常生活。
以这种方式,盒马把“遥不可及的精致”变成“触手可及的寻常”。
让真正美好的事物变得融入日常,或许这本身就是最有价值、最长久的商业模式。
这个商业模式的缘起其实并非卖花。
盒马已经成立十年。从2018年,推动挪威三文鱼在中国市场全面开花,将日料店才能买到的高端原产地三文鱼搬进家家户户的厨房;
到2024年,“蓝莓盒马村”成立,将18mm、22mm的大果径云南直采大蓝莓做成水果界网红;
再到今年,将本为商业用花的冷门花卉绣球玩出新花样,甚至开发出出人意料的菠菜造型、蝴蝶造型;
盒马带来的“情绪价值”,有“鲜”与“美”的安心,也有“总能发现新东西”的生活乐趣。

养花的人都知道,绣球花的颜色是可以变的:只要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养花人就能“定制”出想要的色彩。
如今,在鲜花市场里,盒马就像那个能精准调控花色的“养花人”。
对于一家新零售企业来说,让绣球走进超市还不够。真正的改变,是盒马用自己手里的数据,去改造一个传统的花卉产业。
这几年,盒马的采购团队最深刻的感受是: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盒马就通过分析平台销售数据和用户评价,发现消费者偏爱色彩纯净、花头饱满、造型独特的。
于是,盒马把这些需求,直接反馈给任富坤的团队。任富坤立刻联合农业专家,开始定向培育。
四年来,盒马和福坤绣球共同推出了多个系列:“大海蓝”、“宝塔绣球”、“蜜桃粉”、还有蝴蝶造型、菠菜造型等趣味新品。
尤其是“大海蓝”——现在最高花径能做到35厘米。要知道,2021年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绣球都只有25厘米以下。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新品种的名字,很多都是盒马用户投票决定的。“绝绝紫”“幸运星”“翠果”……
一个个充满网感的名字,也成了年轻人朋友圈里的“显摆单品”。

这种模式,盒马叫做“订单农业”。
过去,花农们种绣球,都是跟着行情走:什么花贵,就种什么;行情好时跟风扩产,行情差时血本无归。
但和盒马合作后,一切都变得更确定:盒马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前半年锁定需求和数量,不仅帮基地稳住了销路,也让基地有底气去做新品研发。
任富坤和盒马合作这4年,种植面积提升了30%以上,销售渠道,也从婚庆公司转向了普通消费者。
如今,他再也不用担心“花卖不出去”。而是能安心研究,怎么让绣球开得更艳、活得更久。
这种确定性,让任富坤下了更大的决心:他在玉溪新建了160亩的新基地,投资2000万。这里不仅能反季节出花,还建了全国首个绣球恒温加工中心。
新基地配备了:800平方米的专业加工处理中心;恒温加工区300平方米;预冷区300平方米;冷藏区200平方米。
以前,花从地里剪下来后,只能露天处理,很容易“感冒”。
现在,整个流程都在恒温环境下进行:从摘叶到预冷,绣球都维持在15到18度;保鲜期延长10天以上,即使千里运输,花朵仍能保持饱满和鲜亮。
任富坤说得很实在:
“跟盒马合作这几年,我们能安安心心种好花。不用愁花卖不出去,能专心研究怎么让绣球开得更艳、活得更久。消费者买到便宜好看的花,我们踏实挣到钱,这才是真的共赢。”
而盒马的绣球采购履言也说:
“消费需求在变,供给端就得跟着调。既要让大家买得实惠,又得年年有新鲜花样。”
曾经,花农靠天吃饭。如今,传统花田,装上了数字大脑。
带着泥土气息的绣球花,从田间地头走进城市的千家万户。
不仅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单品,更见证了中国农业,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升级。

盒马的鲜花生意,从绣球起步,却早已不止于绣球。
这两年,桃花、芍药、郁金香陆续上线,连佛手柑、观赏南瓜这些带着时令气息的花草,也加入了进来。
从最初让大家习惯“顺手买支花”,到如今做到“季季有新品”,盒马的鲜花生意越做越宽,也越做越深。
而这份生意里,更了不起的,是稳稳托住了乡村里的生计。
在云南玉溪的绣球盒马村,80%的花农都是周边5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人年纪大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便找到,也多是背井离乡的零工。
以前,他们只能留在家里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
而现在,在家门口的基地种绣球、在加工车间做分拣,每月最少能拿三四千元,收入比以前多了将近一半。

2019年时,基地只有1/10的花,最终能真正卖进市场。而如今,花的销量提升了40%,所有品种都实现了盈利。
对于这些花农来说,剪下的不只是发往城市的绣球,还有看得见的盼头:
是下个月的生活费,是翻新屋顶的砖瓦钱,更是踏踏实实的日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底气。而产业融合,则是让这份底气更扎实的关键。
对种地的人来说,最实在的心愿莫过于:“种得好、卖得好、挣得多。”
盒马村的意义,正在于把种植、加工、销售,拧成了一股绳。
它不仅仅是帮着卖花,而是把整个产业盘活了。
如今,盒马的鲜花业务已迈入新阶段。
前期的市场培育见了成效,加上“悦己经济”的东风,鲜花产业链日趋成熟,价格与品质也稳了下来。
它为乡村带来了稳定的就业与收入,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具体可感的产业路。
这种模式的价值,远超于生意本身。
当一朵花能从田间直接来到窗台,当一个老行业找到持续发展的法子,当一份事业能让买花的人舒心、种花的人踏实。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鲜花本身的芬芳。
更是更有温度的生活、更有活力的产业、以及更有希望的土地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