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发行120亿港元CB,大行称目的不是减持而是低成本融资
战略下的资本优化。
作者:王怜花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7月4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引动了整个市场的热切关注——发行本金总额120.23亿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换债券。
且这笔债券发行所得放募集资金净额,将会定向投入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电商业务的发展支持。
根据公告,债券的履约方式较为灵活,具体会参考阿里健康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普通股。即阿里巴巴可以选择通过交付阿里健康股份(00241.HK)、现金,或现金与阿里健康股份的组合方式履行交换义务。
从行业视角看,这场债券发行,多少可以窥得阿里对于长期业务布局的深远考量,如何盘活存量资产来聚焦新的增长曲线,再以资本工具,来投入业务发展、撬动业务升级。
不过,此举也被少量媒体解读为阿里巴巴“变相减持”阿里健康。
实际上,稍加深入研读公告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首先,零息可交换债券的初始转换价格很重要,它是一个重要参照物,能够体现出债券认购人对于阿里健康的远期目标价。
其次,根据最新公告,初始交换比率为每 100万港元本金额债券可交换约 160,513.6 股阿里健康股份,相当于每股阿里健康股份的初始交换价格为6.23港元,较对冲配售价格(即每股阿里健康股份 4.21港元)溢价48%。
大行里昂证券也指出,考虑转换溢价较高,债权人行使可能性较低,意味阿里巴巴短期大幅减持可能性不大。里昂认为,阿里巴巴主要目的并非减持阿里健康,而是以其优质底层资产进行低成本融资。
01
战略下的资本优化
此番发债计划,是阿里巴巴继2024年11月发行26.5亿美元债券后,又一手重要资本运作——在市场利率低位时的融资窗口捕捉。
这种可交换债券,以是行业内常见的融资方式,企业可根据资本管理和业务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市场优惠利率状况,适时开展融资活动,充分利用优惠利率资金投入发展。
零息债券的发行价格通常低于面值,到期按面值赎回,实际融资成本,则通过价差隐含来体现。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由于不用支付票面利息,企业可以避免定期支付利息的现金流压力,同时在市场利率较低时,还可以通过更大的价差(即更低的发行价)来锁定长期的低成本大资金,尤其适合需要长期资金支持且现金流稳定的大企业。
换句话说,市场利率低的时候,发行零息债券是一个明智选择。
所以也可见今年以来,市场可交换债券的发行,都较为活跃,2025年3月,百度发行了20亿美元的可交换债券,2025年5月,中国石化发行了77.5亿港元(约10亿美元)的可交换债券,纷纷选择在利率下行周期启动融资。
阿里巴巴眼下选择在2025年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发行零息债券,也是异曲同工,可以显著降低融资成本。
但这债券也不是谁都发得起的,发得起,也得还得起。
这背后,得有阿里巴巴的强劲的财务状况打支撑。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季度,阿里巴巴净现金为3664亿元人民币。同时,阿里巴巴保持较低的负债率,在中国头部互联网同业中处于较低负债水平,有着最优信用评级。
不只有账上趴着稳稳的大现金流,即便全部使用阿里健康股票结算,阿里巴巴也能够保持住对阿里健康的控股权。
公告显示,阿里健康在债券发行后及未来交换股份后,仍将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医疗健康平台和并表子公司。
意味着,发行可交换债券,既不会影响阿里健康的业务经营,也不会影响阿里健康与阿里巴巴其他业务开展合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发债公告当日,阿里健康2025年初至今股价已上涨40%,已经成为了市面上优质的投资标的,此时发行可交换债券,可最大化利用其资产价值,获得低成本融资。
这种安排既为未来可能的股权结构调整预留空间,又避免了直接减持对阿里健康股价的冲击。由于可交换债券不涉及新股发行,所以阿里健康的总股本,也并不会因此稀释。
待到发行之后,阿里可以此进一步优化长期债务上的资本结构,增强财务弹性,在不影响控制权的前提下,实现股权价值的市场化变现。
02
第二曲线,阿里押注云和全球化
这次发债的目标,是阿里巴巴要在战略上拉出新的增长曲线。
而此次募集资金精准投入的云计算和国际电商两大领域,正是阿里面向未来的新增长引擎———以「AI+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将被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同时电商出海也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
此前阿里巴巴的态度一直是对外宣称: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带来的变革。
对阿里巴巴来说,要打造领先的AI模型,追求模型智能能力上的上限和边界,同时建设一张具备AI技术服务能力、具备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其才有机会把「AI+云」真正塑造成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新增长引擎。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新引擎,眼下的成绩还相当争气。
今年的第一个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了 18%,国际零售业务增长了24%,这两个增长率是阿里所有业务中最高的。
这样亮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共云业务的增长,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 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增长超过 100% )。至于利润,云智能集团的经调整 EBITA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69% 。
所以大家也看到,财报会上,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整个会议的重心,几乎都是「AI+云」。
对此,阿里也表示往后将大力投资于云计算业务,今年2月宣布了未来三年投入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总额,将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新业务需要这么大的资金,绝非夸张之言。
对云计算的巨额投入,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极为必要的,对其收益也是极有信心。
尤其是阿里云目前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云”,稳住行业地位至关紧要。
且阿里的管理层在财报会上表明,认定了未来 AI 的核心一定是搭载在云计算网络上的,大模型AI的绝大部分输出都会在这上面完成,因为那些巨大的模型只有在云计算网络上才会具备最高的效率。
不止阿里,这也是全球科技巨头的共识,谷歌母公司也在其最新一季财报会上,表达了其 2025 年的资本开支目标,相比去年同期大大增加了 42%。因为以现在人们对 AI 的需求量只庞大,已经超过了谷歌云服务目前的可用容量,急需大量资金做扩容跟做大基建,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亚马逊也同样,其 2025 年的资本开支也比去年同期增长 了24%,并且绝大部分都拿来投入AI 和云服务。
这样的迹象只会愈演愈烈,尤其是用户们对于AI计算推理的需求在爆发,新增的客户有六七成以上都要将运算资源用在推理上。
除了云计算之外,国际电商业务也是重要的新增长点,阿里募集资金投入业务在重点市场巩固优势地位,自然不难理解。
可以说,这次零息可交换债券的发行,本质上是形成“子公司价值提升—母公司融资成本降低—战略业务加速扩张—反哺子公司生态协同”的正向循环。
03
结语
这场债券的发行,对于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和国际电商(市场拓展需持续投入)业务而言,无疑是更适配的融资节奏。
通过低成本融资、股权价值释放和战略资源再分配,阿里巴巴有望继续巩固在云计算和国际电商领域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阿里账上趴着数千亿的净现金储备,短期流动性压力基本可控,21%左右的负债率在中国互联网同业中是最低水平之一,阿里这种“低负债+高现金储备”的财务结构,也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缓冲垫。
从行业视角看,阿里巴巴后续的市场表现和战略调整值得持续关注,此番操作,既考验阿里对战略领域的深耕能力,也依赖其对资本工具与市场节奏的持续把控——而这恰恰是也是巨头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健增长的关键命题。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2025第一季度财报
2.AI基础设施市场份额,阿里云第一!|阿里云
3.阿里宣布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新华社
4.人们终于开始相信阿里的AI有价值了|知危